人口老化是一個全球化的趨勢。我國早已於民國82年時正式邁入人口結構高齡化的社會,根據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統計:台灣65歲以上老人人口在民國97年為10.4%,預計在民國115年,老年人口將會達到總人口數的百分之二十,即將成為「超高齡社會」,至民國145年達37.5%。
可想像未來社會的景象是銀髮族群遍佈,將成為社會關注的主流,其中「輔具」便是輔助銀髮族生活更輕鬆便利的產品或日用品,將成為產業發展的另一新藍海。
什麼是輔具?
──輔具,生活中無所不在
輔助科技(assistive technology)
是協助個人執行功能活動所用的科技,包括設備、器具、服務、策略及實務等,可改善長者或失能者所碰到的問題。其特性為可取代個人所欠缺的功能,但不會改變個人的內在功能。
輔助科技器具(或稱輔具)(assistive technology device)
是指任何產品、零件、儀器、設施,可能是現成商品、或是經過個人化特殊設計或改造的物品,以協助進行日常生活活動者。故廣義輔具是指能夠輔助人們執行活動的器具或工具,對一般人而言,舉凡眼鏡、筷子等也可屬於輔具的一種,輔具的使用不限定於嚴重失能者或功能上有障礙者才能使用,銀髮族也是可以受惠於輔具的一大族群。
輔助科技服務(assistive technology service)
指協助使用者選擇、獲得和使用輔具的服務。包括:評估輔具使用的需求性、提供獲得輔具的資訊與方法、維修服務、使用輔具的指導與訓練等。
使用輔具的態度
──輔具,生活的好幫手
使用輔具有提高安全性、增加效率、增進獨立的好處,然而,有不少老人家卻認為「使用輔具就會像殘障人士」、「我又不是病人,為什麼要用這些輔具」、「我用了輔具別人會不會用奇怪的眼光看我」、「用輔具很麻煩又浪費錢,用別的東西代替就好(例:雨傘代替拐杖)」……。
然而,使用輔具其實並不糟糕,首先要欣然接受老化的事實,並建立「使用輔具就像是使用日常生活中的工具一樣是相當自然」的想法,不去擔心別人會以異樣的眼光看待自己,反要從「使用輔具讓銀髮族重獲生活的掌控感」出發,使老人家感到自己依然是獨立自主的個體,仍然能做到許多以前喜歡做或常做的事情,生活也因此變得豐富、有趣。
銀髮族散步購物車之購物車形式。(健康世界/提供)
老人輔具設計的原則
──省力、安全、操作容易是不變法則
適合或受到銀髮族青睞的輔具,通常具備哪些特性?一般年輕的身心障礙者由於具有特定部分功能缺損(如下肢無力),其他部分功能可能良好,然而銀髮族由於各項功能均可能同時衰退(動作、觸覺、視覺、聽覺、認知等),其使用輔具的需求與特性可能會與一般身心障礙者略有不同。
可見設計美觀的造型,溫暖的色澤,可貼近老人的心;輕量化、按鍵或操作面大(煞車),操作簡易不複雜,可降低老人家的困擾;產品能做個別化調整(高度、車輪方向),因應不同能力與需求的長輩,及設想長輩使用此產品時多元的需求考量(購物、休息、放雨傘),使人更感窩心,這樣的銀髮輔具,相信讓人想要擁有。
輔具有哪些?
輔具的類型包羅萬象,市面上的輔具琳瑯滿目,不是過去大家觀念中的輪椅或柺杖而已,舉凡食、衣、住、行、娛樂等,均有各式輔具產品可供應用。
以下簡單列舉銀髮族常用的輔具,分為日常生活輔具、行走輔具、環境安全輔具、省力輔具、溝通輔具、休閒輔具等六類做範例介紹。
‧日常生活輔具:幫助老人執行進食、衣著、盥洗、如廁、沐浴等活動的輔具。如:隔熱杯、夾式筷子、保溫杯盤、拉鍊套環等。
銀髮族散步購物車,前推式的助行輔具附有可休息之座椅。(健康世界/提供)
˙行走輔具:老人長時間行走,可能會因肌力、肌耐力不足而跌倒,行走輔具可提供老人家良好的支撐。如:拐杖、助行器、手推車(附座椅)等。
˙環境安全輔具:防止發生危險的輔具,常裝置於浴室、樓梯等處。如:安全扶手、防滑貼條、自動照明系統等。
˙省力輔具:可幫助節省體力,減少體力的耗損。如:省力把手、超輕鍋具、省力開蓋器、電動開罐器等。
˙溝通輔具:由於老年人視覺、聽覺退化,該類輔具可幫助其與他人或環境互動。如:放大鏡、擴視機、按鍵放大的電話或手機、助聽器等。
˙休閒輔具:可幫助老年人從事休閒活動。如:大型撲克牌、撲克牌放置架、洗牌機、大型麻將等。
輔具相關資訊
由於目前網際網路的發達,在網路上有相當豐富的輔助科技資訊可供查詢。其中內政部輔具資源入口網(http://repat.moi.gov.tw/)為全國性輔具資訊的平台,提供相當完整豐富的訊息,如各地輔具中心聯絡方式、輔具產品介紹、廠商資訊、相關活動及研發成果等。
【選錄自《健康世界》414期 2010年6月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