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5日到12日,我參加如新台灣分公司記者團,與總裁姜惠琳、《遠見》資深撰述高宜凡等一行人,前往非洲馬拉威實地採訪如新(Nu Skin)在當地實施的蜜兒餐CSR方案,如何發展出具有商業經營模式、能夠永續的企業社會責任。(請見《遠見》2010年7月號)
除了報導CSR外,我也有意外的收穫。這是我第一次踏上非洲大陸的土地。這趟行程帶給我極大震撼。回台灣後,我立即又投入《遠見》8月號〈新台灣之光100〉專輯與紀實片製作。其中報導的人物,許多是貧困出身,例如麵包師傅吳寶春、景美女中拔河隊、台東阿嬤陳樹菊等,卻比任何人都奮鬥、堅持與感恩。
非洲行與新台灣之光的製作過程,加上我觀察到暑假期間好多的海外志工團,不但團團爆滿,而且形式多元,例如中國醫藥學院舉辦史懷哲之旅、伊甸基金會暑假到新疆與尼泊爾等地的志工團,只要1000名額卻來了3000多人申請等。這些體會與觀察,催生了本期封面故事〈貧窮體驗正流行——再富也要窮小孩〉。
在台灣,我常常到偏鄉採訪弱勢族群,各種天災人禍的事件現場,我也通常會到現場採訪,不管是11年前的921大地震,還是去年的八八水災,我都不曾缺席。但是到了非洲,看到當地人的生活環境,那種貧窮與一無所有,簡直比台灣的偏鄉弱勢還要艱難上百倍。
沒有家具的家 袋子當棉被禦寒
跟著如新訪問團,拜訪認養的育幼院或社區,一抵達總是被數以百計以上的孩童包圍。他們多數沒有穿鞋、身上穿著不知道是哪個國家運來的不合身二手衣,而且很多衣服都已經破破爛爛,但是人人臉上卻是快樂的笑容,只要有人哼了一句歌,上百個孩子立即就組成合唱團,歌聲渾然天成,劃破天際,就這樣又笑又唱地沿路跟著我們。多數孩子只是對著我們傻笑,但是少數會說英文的孩子看到我們拿在手上的礦泉水喝完了,會害羞地問說:「可以要你的空瓶子嗎?」也有小孩問:「可以給我你的筆嗎?」當他們拿到空瓶子時,臉上綻放的快樂笑容,並且轉身向旁人炫耀的眼神,讓我至今難忘。那是台灣人喝完就丟的回收品,當地孩子當成至寶!
走進不少孩子的家,也令人感到難過。那是真正的家徒四壁。茅草搭頂,不少家庭擠在不到三坪的室內空間。眼前看不到任何家具、寢具、鍋碗瓢盆,什麼都沒有!問他們晚上若是冷怎麼辦呢?他們從泥土地上拿起一張像是裝麵粉的破袋子說:「就蓋這個啊。」讓我不忍心再問下去。原來在台灣可能被當成垃圾的破袋子,他們拿來當棉被。
近年來台灣興起愈來愈多志工團到非洲等需要援助的國家,不少志工們去一次後,就不斷重複再回去,就是因為在當志工過程中,雖得忍受不能洗澡、不能上網、沒有舒服的床等諸多不方便,但其實內心都感受到,收穫比付出還要多。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9月號;訂閱遠見雜誌知識庫;訂閱遠見雜誌電子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