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凌問題,誰之過?
據教育部統計,從民國97年1月到99年8月底止,校園暴力與霸凌事件多達4300多件。今年5月6號,由品格教育推展行動聯盟舉辦的「大聲說品格──霸凌背後的黑手」研討會,邀請法務部、教育部官員、學者及各級學校代表一同在師大的會議室中,討論自去年延燒至今的霸凌問題,在法務部長報告完犯罪後輔導、教育部報告完於學校的霸凌宣導之後,眾人漸漸發現問題導向學校及家庭的基本核心教育,主持人總統府資政林澄枝和千代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樊楚才表示,雖然研討會是討論霸凌事件,但更在探討近年來在台灣社會犯罪幕後的影響因素;兩位主持人強調,事後的輔導是協助平撫霸凌的有效辦法,但學校和家庭加強「品格教育」才是解決霸凌的防制及社會犯罪的根本方法。父母需給予適當的教育,小時候動手打人、偷竊都是父母與學校都必須發現並管教的,當父母有堅定但不愚昧的價值觀時,自然可以讓孩子有良好的品格及行為。
輔大品格教育研究小組代表在研討會也發表了他們的研究結果,發現孩子從小就生活在充斥著被霸凌的啟發,包括富含「性」及「暴力」因子的電玩及電動,就存在在孩子唾手可得的生活當中,若父母又沒有加以教育及輔導,擁抱、認識孩子所認識的世界,將很難避免孩子在將來也同樣落入霸凌的循環之中。
當整個社會動起來、試著想擺脫令人聞之色變的霸凌問題時,擁有年幼孩子的爸比媽咪,可以做些什麼?
給父母的預防針處方
看過日本原著小說改編的電影《告白》嗎?整部影片中,一再的出現在日本這個禮教富足的社會下,學生們不著痕跡的運用同儕力量對別人進行高壓力的「霸凌」;片中的兩位國中生主角做了讓老師不可原諒的事因此遭受報復,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家長的態度,不難發現當初不適切的教養或是縱容的掩護,才是整個事件的導火線。雖然霸凌議題在整個社會中只是來來去去的新聞事件之一,但對目前正閱讀此雜誌的爸比媽咪來說,協助孩子從小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及養成的文明尊重的態度、理性溝通的習慣,卻是可影響孩子終生的法寶。
許多家有青少年的父母常會擔心邋遢又散漫的子女未來可能前途黯淡,但當青春期接近尾聲時,父母多半都會逐漸發現童年時所教導的種種原則、規矩,都會紛紛的回籠,讓人慶幸的是,所有父母對子女的教養都不會前功盡棄,它們只是在孩子唱反調時暫時被擱置,叛逆時暫時被收納。所以,別小看無法立竿見影的教育,事實上,「許多形於外的行為表現易於觀察和示範,但是深化於內的尊重、自律、誠實信念反而深根無限」。千代文教基金會研究部主任胡正文博士表示,他認為父母現在對子女最該做的無價選擇,應是「教養態度」及「習慣的建立」兩大部分,父母對孩子的教養態度,將深深影響孩子對自己及對他人的表現,若父母習慣以打罵的方式對待孩子,而孩子就會以相同的方式對待別人。教養態度又可以分作建立「講理態度」及重視「情緒教育」兩部分,是父母在教養之前必須先預備好的處方籤。
教養態度的實踐
在教養孩子時,你是以什麼觀點來看待孩子的表現?是否會在一氣之下,就對孩子大呼小叫,即使一點點過錯也可以把他們罵到臭頭?現代家庭多習慣用理性的方式與孩子「講道理」,但卻常忽略了理性教養背後的強大情緒。講求理性教養之前,胡正文博士提醒家長,即使我們都了解應以好的教養態度及方式對待孩子,但理性教養的認知與實際情緒就如同天平上的兩端,情緒的巨大力量會影響到理性教養的效用,家長不應像個隨時爆發的火山,也不該道貌岸然的完全不理會孩子的表現;別過度期待自己一下子就可以用非常好的教養態度對待孩子,所有的好態度都要經過練習,而父母一定可以漸漸發展出幫助孩子將來選擇的力量。覺察自己情緒之外,也試著同理孩子的情緒,使用眼睛、耳朵觀察孩子需要被關注的地方,了解孩子情緒背後發生的問題,才能更有效的關心並教養孩子。
習慣性的建立
幼小的孩子看起來對父母的教養都是照單全收的,但他們不見得對父母或家庭中的變化無動於衷,對於父母的爭執、責備,孩子尚未發展出反抗的心理,但長久事件的累積將有可能造成他們10年之後與父母緊張的青少年叛逆,錯誤認知化作拳頭或是向暗巷移動的雙腳。保持與孩子良善的親子關係,在6歲之前定好孩子性格的方向及習慣,當孩子將來遇到任何突發狀況時,便可以很自然的運用對的方式處理,也省去了許多將來父母會擔心的機會。胡正文博士以自己兩個兒子為例,雖然他們現在都已經上了大學住在外面,但每個星期五一定會回家與家人相聚,處理問題時也能堅持己見、以讓人刮目相看的方式處理完成;在小時候建立親密關係及良好態度,孩子長大後,會學著以正確的價值觀與自己相處,便不必多花力氣將迷途的小羊拉回。
給寶貝的預防針處方
當爸比媽咪們作好了教養態度的準備,接下來必須將最重要的3劑處方交給孩子──尊重、公平、自信,無論是霸凌中的霸凌者、被霸凌者,甚至是在一旁冷眼卻同時拍下「珍貴畫面」的旁觀者,孩子無論在其中扮演任何一種角色都不是父母所樂見的,教養中與孩子說「不可以學」、「遇到這種事要走開」,或是讓他們學習強身以不被人欺負似乎都是較消極的作法,探其根本,與人相處之前建立好自己良好品格與人格,才能真正避免孩子化身成為霸凌事件主角。
第1劑:尊重
霸凌者為什麼會霸凌別人?霸凌不單只是動手動腳而已,語言的霸凌、聯合同儕給予壓力,都顯示出霸凌者不尊重別人的態度。「尊重是所有教養之前最大的基礎。」胡正文博士認為,父母應讓孩子看到自己對他們的尊重、夫妻彼此之間的尊重,及對家中其他成員的尊重;尊重不是口說,行動更是尊重的實踐,例如當夫妻教養態度不一,一方勉強屈就於強勢另一方,孩子都會看在眼裡,將來所實踐的,也許就是對其他弱者的強勢態度。
3~4歲的孩子正處於最會問問題的階段,胡正文的姪女亦然,一到外面吃飯就開始提問:「為什麼你們可以用手拿東西吃?」即使問題不斷,大人們仍耐心的解釋:「我們洗過手了,可以用手拿」…父母如何在生活中有技巧的面對孩子所有的提問,也是一種尊重孩子的重要方式,不要以為孩子小就可以不參考他的意見,當每一個人都可以表達自己的觀點時,孩子就會了解到「我和別人一樣重要」,弱小者也有發聲的機會及尊嚴,將來面對比自己弱小的人,也不會想要欺壓。除了動作以外,父母對別人說話的語氣、態度及眼神也同等重要;在路上遇到乞丐流動攤販,試著以不偏頗的角度解釋他們出現在此的原因(乞丐的腳殘廢了、攤販沒辦法租到店面…)3歲的孩子可能聽不懂,但是他會了解父母所給的回應及對他人的關心,並將其反應內化在自己心中。
第2劑:公平
在「公不公平」這個議題中,孩子最常遇到的就是「手足之間」的公平,尤其容易出現在重男輕女、大孩子要讓小孩子的家庭之中。孩子有時候所認為的手足公平性不在當下,且可能把媽媽對他們的忽視當作不公平埋怨在心,胡正文博士曾遇到一個在家中主動乖巧的女孩,直到準備高中考試決定放棄父母建議的道路,只因為「爸爸媽媽都比較疼弟弟,所以讓我去參加美術班」,就此被大家發現原來女孩的想法與大家所理解的不一樣;讓父母驚訝的是,期待已久的男孩出生之後,相差11歲的姊姊也會幫忙照顧、對弟弟也很好,但是父母對於年幼弟弟的關愛,敏感女孩卻一直存在怨恨及怨懟,扭曲了自己在家庭中的關係。
將來孩子出了社會也會遇上許多表面上看起來非常不公平的事,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就應小心謹慎的處理這方面的議題,並試著與孩子作溝通,不公平的感覺不要累積在心裡,成為將來破壞、誣賴等等對別人霸凌的一顆種子。
第3劑:自信
被霸凌者,應該一直處在弱勢狀態嗎?為什麼被霸凌的孩子會默默的站在那裡接受別人侮辱自己珍貴的身體?現代的孩子受到父母無微不至的照顧,也總是可以聽到愛孩子的爸比媽咪們稱讚「哇,你真的好棒!」在這樣環境下成長的孩子,應是非常有自信的,實際上與他們談論過後,會發現似乎不是如此;以余天的孩子為例,天生便擁有父母的關注及照顧,也受到相當多好的教育資源,但是當遇到別人的批評時,竟輕易的就跌到谷底。胡正文博士認為,人一生當中的自信不只是父母給的,除了給他們適時的稱讚之外,也要培養孩子對外面世界的態度與能力,先對自己的身體、外貌等等有一定的認知,有些父母一味的給予孩子稱讚:「你好漂亮!」「你好聰明!」卻不知道孩子只要接觸到同儕,很快就會了解自己是不是真的又漂亮又聰明,父母掩耳盜鈴的說謊行為只會讓孩子更加無法面對事實,最大的基礎──尊重在此時就會破功了。
電影《攻其不備》所描述的,就是一個被大家視為具有暴力傾向的孩子,生活中最親密的人發現了他在眾多缺點下埋藏的一個優點,最後發揮其長才在足球場上發光發熱;孩子能被肯定的優點不必多,一個長才就很夠了,家長與孩子一同發現長才之後應進一步幫助他們自我肯定並認同自己,將來發現自己其實不如人時,也還是能以尊重的態度為別人拍手,並走出自己的道路。
談霸凌與被霸凌,家長仍需負教養的重任,路程雖然非常辛苦,但是只要試著想想孩子將來所要面臨的困境,現在一點點努力的累積就不算什麼。當稱職的父母,為孩子預防將來重重困難,現在就趕緊開始。
胡正文
現職:千代文教基金會研究部主任
學歷:南京大學應用社會學博士
經歷:品格教育發展聯盟教育委員暨發言人、實踐大學博雅學部兼任助理教授、新聞局電影處資深審核委員(兼)、「中山長老教會」親子關係及家庭婚姻諮詢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