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文章

兒童生長曲線 看透透(上)

採訪撰文/陳萱蘋;諮詢/國泰綜合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陳慧如;參考資料/衛生署國民健康局、《讓孩子吃喝玩樂甩肥肉》蕭敦仁、半月工作室合著;攝影/桃樂絲童趣攝影;梳化/筱喬;    

兒童生長曲線‧從何來?





目前臺灣使用的兒童生長曲線是採用世界衛生組織發佈之兒童生長標準,做為嬰幼兒生長曲線之使用參考,而世界衛生組織(WTO)是以跨國合作的方式,選取符合以母乳哺育並適時添加副食品、有良好的衛生照護、媽咪不吸菸、處於良好健康…等相關因素共8440位來自世界各地不同國家、人種及文化的0~5歲兒童,進行分析其生長發育以繪製適用全球0~5歲的兒童生長標準曲線圖,並於2006年發布公世界各國參考。

爸比媽咪可以在兒童健康手冊之中發現有一摺頁,就是兒童生長曲線圖,有正反兩面,分別是男孩、女孩身長(高)、體重與頭圍…等3個生長指標的百分位圖,每張圖上均有5條曲線,由上而下分別代表同年齡層之第97、85、50、15、3百分位。



小知識!原版VS.新版



由於國內、外,過去所用的生長標準大部份都採用餵食配方奶的嬰幼兒,而餵食配方奶嬰幼兒比餵食母乳之嬰幼兒體重增加為快。然而,新版兒童生長曲線與原版之最大不同處,在於新版兒童生長曲線標準是世界衛生組織以跨國合作方式,調查了餵食母乳並在良好健康環境成長的兒童生長情形。因此,可避免將餵食母乳的嬰兒誤判為體重不夠的情形。



使用兒童生長曲線‧3+1步驟



手邊的兒童生長曲線圖,爸比媽咪該如何運用呢?只要簡單3+1步驟,請跟著我們一起劃出專屬於寶寶的健康生長曲線吧!



Step1、先看橫座標



爸比媽咪可以按照寶寶的性別,先找到橫座標所標示的寶寶足月/年齡,例如:寶寶目前是8個月大,就選擇橫坐標寫著「8個月」的位置。



Step2、再找縱座標



再分別找到縱座標上的身長/身高(公分)、體重(公斤)與頭圍(公分)數值,例如:身高73公分,就去看位於70~73公分之間的範圍,找到73公分的位置。而體重與頭圍也是採取相同方式。



爸比媽咪如果仔細查看兒童生長曲線圖就會發現,身長/身高圖在2歲時的曲線有落差,主要是因為測量方法不同;2歲之前是測量寶寶躺下時的身長,2歲以上則是測量站立時的身高。



Step3、發現交叉點



依據剛剛找到兩條線的交叉點,就是寶寶當下的生長落點,可比對到寶寶在同年齡層中所佔的百分位。以滿1歲男孩身長75公分為例,其身長百分位圖大約座落於第50百分位,就表示在100個1歲大的寶寶中,這個男孩的身長超越50人,排在中間位置。



Step4、將點連成線



從出生開始,爸比媽咪可以將寶寶的身長/身高、體重與頭圍數值一一標記,這些落點所連成的曲線就是寶寶的生長曲線囉!



Point!生長曲線的判讀



國泰綜合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陳慧如指出,一般而言,嬰幼兒之生長指標若落在第97及第3百分位兩線之間,均屬於正常範圍,如果超過第97百分位或是低於第3百分位時,就要考慮寶寶的該項生長指標有過高或過低之情形。



兒童生長曲線‧3指標



爸比媽咪在上一段落學會查看兒童生長曲線了,也瞭解寶寶落於哪一條百分位,但是這些指標分別代表哪些意義呢?身高太高、太矮;體重過重、過輕或者頭圍太大、太小可能是出現哪些?又該如何處理?



指標1、身高



足月新生兒誕生的平均身長為50公分左右;從出生到第六個月,平均每個月會長2.5公分;從第七個月開始到1歲,平均每個月長1.3公分,身高約為出生時的1.5倍。也就是說,寶寶在出生0~1歲之間,大約可長高25公分。



在1歲以後的成長速度會逐漸趨緩,1年約10~11公分;2歲以後1年約長8公分,到6歲前每年約長5~6公分。而學齡後的孩子一年平均長4公分。如果4歲以後每年身高成長少於4公分,就要特別注意。而接著要到青春期才會有另一個成長高峰,這個階段一年甚至可以達到10公分的生長速度。



太高



每個爸媽都希望自己孩子「高人一等」!陳慧如醫師指出,其實,身高太高大並非是件好事,可能會有性早熟問題。太高的孩子可經由內分泌科醫師評估理想標的身高,再配合其他檢查(如:抽血)來排除是否有性早熟之疑慮,也須照X光檢查骨齡,查看腦下垂體是否正常。



骨齡檢察



檢查骨齡的方式很簡單,只要照一張左手掌X光片就可以判斷孩子目前的骨齡。骨齡和實際年齡不一定相符合,倘若提早或延後發育2年都算是正常範圍內。



太矮



身高過於矮小的孩子有可能是內分泌系統、生長激素或是有合併先天性症候群,都可以單純造成身材矮小。不過,陳慧如醫師表示,單純缺乏生長激素的孩子並不多,必須再透過更嚴謹的檢查;倘若實為生長激素不足,以注射方式能夠補充生長激素。另外,孩子的睡眠時間若晚於10點半,其實就會錯失自己體內生長激素作用的最佳時段。



身高也會遺傳



孩子的身高表現除了可能是罹患疾病之外,爸比媽咪的遺傳影響也是重要影響因素之一。專業小兒科醫師會先計算孩子的理想標的身高,再檢視生長曲線是否超過或不到理想標的身高的生長曲線。歷經詳細檢查之後,若結果均屬正常,才會歸因於體質性矮小或是與遺傳有關。



理想標的身高計算方式:



小男生身高=(爸比身高+媽咪身高+11)/2



小女生身高=(爸比身高+媽咪身高-11)/2



計算出來的數據是預期成年後的身高,醫師會再根據理想標身高的曲線找尋相對年齡應該有的身高檢查是否符合正常曲線。



指標2、體重



足月新生兒的體重約2500~4000公克,只要在這個範圍之內,都認為是合適的體重。寶寶在出生後的第2~3天,因為生理性脫水,體重並無增加,甚至還有可能下滑,但過不久應該又會回復至原本體重,這是屬正常現象,不過,體重若是下降超過10%以上,就要多多注意囉!



第一個月寶寶的體重應該比出生時多1公斤;從第二個月開始,寶寶每天大約增加35公克左右;第四個月的寶寶體重約為出生的2倍。寶寶到了1歲,體重約為出生時的3倍。2歲時,約9~15公斤;3歲,約11~18公斤;4歲則約13~21公斤;5歲時約13~24公斤左右。



太重



基本上,在醫學定義之中,2歲以前的寶寶並無所謂的肥胖問題,只要寶寶沒有罹患先天疾病、身體健康、飲食與睡眠正常,即便生長曲線是落於第97及3百分位的兩端,寶寶仍屬健康,爸比媽咪無須過度擔憂。



不過,2歲以後的孩子,根據2002年衛生署正式公布以「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簡稱BMI)作為評估兒童肥胖的基準。其計算方式為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分)平方,所以就是kg/m2。例如:小明今年5歲,身高110公分、體重20公斤,其BMI值=20÷(1.1)2=16.5,未達過重。



*小寶寶過重,過度餵食惹禍



如果是6個月以下的小寶寶,體重卻超過第97百位,陳慧如醫師指出,經常是因為爸媽的過度餵食造成。只要聽到寶寶哭鬧,就以為他餓了,便急忙拿起奶瓶塞住嘴巴,寶寶一昧接受,吃太多,當然就過重囉!



對於寶寶的哭鬧反應,爸比媽咪應該更有細心及耐性,觀察寶寶的身體狀況──摸摸肚子或背後,體溫是否太高了?還是有小蚊子在搔擾他?或者只是想要爸媽一個溫柔的擁抱。排除生理不適與心理慰藉需求之後,才考慮是否需要喝ㄋㄟㄋㄟ了。



*大寶寶過重,從飲食控制著手



再大一點的學齡前孩子,體重太重,甚至是肥胖,爸比媽咪就要檢討孩子是否吃進太多甜食、零食,還是整天都坐在電視機前,一動也動,以致於運動量不足,或是正餐不吃都只吃零食或速食。



陳慧如醫師建議從營養型態做調整,也就是藉由飲食來控制,多吃蔬菜、水果,限制飲料攝取,減少速食與外食機會,並且爸比媽咪也要多花時間陪著孩子一起多運動,才能控制體重。



太輕



當孩子的體重偏瘦時,最常見的原因還是與營養狀況有關,為了足夠營養,4~6個月的寶寶可以逐漸添加副食品;1歲左右可以將副食品當成正餐,還要注意各方面的營養素是否攝取充足。



*特殊需求 建議高熱量飲食



當寶寶的營養攝取不均衡或是挑食,容易導致體重偏瘦。像是6個月以上的寶寶已經較有自我想法或偏好,很有可能不想吃就不吃,太挑食的結果也會讓體重偏輕。另外,本身罹患慢性病或先天性心臟病的孩子,因時常氣喘發作或心臟的熱量需求增加,導致孩子即使正常飲食,但熱量需求還是供不應求。



陳慧如醫師建議這一類孩子可以攝取高熱量飲食,不過有些媽咪認為讓孩子多吃澱粉類就可補充熱量,卻易形成飲食不均衡;爸媽可以記錄孩子的飲食日記,並與小兒科、營養師討論,以便進行調整。



*均衡營養 少量多餐



偏瘦孩子大多與挑食有關,陳慧如醫師建議爸媽多花點心思在食材的變化,有些爸媽從頭到尾都給孩子吃同樣的泥狀食物,對於年紀小的小寶寶或許還能接受;但是對於大一點的寶寶,已有自我喜好,不喜歡將所有食物都混在一起。爸媽可以參考適合寶寶的副食品食譜,多點變化,再配合可愛討喜的餐具或造型模型,增加寶寶的飲食興趣。除了增加食材變化之外,養成用餐時間的規律性也很重要,讓寶寶有「飽」和「餓」的感覺,餓了很自然地找爸媽吃東西。


文章投票
今日訂購者 今日訪客:4312
   尚未登入
帳號(email) 密碼
文章總覽 首頁 雜誌清單 訂雜誌免費贈品 商品區
天下雜誌+任選一刊只要2980元 精選雜誌任選三刊2999元 流行時尚雜誌最優惠活動!

■注意事項

方案為本站優惠活動,贈品選項為雜誌社活動; 在本站訂閱雜誌的讀者可同時享有。

品名 方案 原價 特價 起訂日期 贈品選項  
育兒生活一年12期 (此方案5/26止)以收到款項為準 0 2300


雜誌生活網│ 公司簡介system by Twins
新北市汐止區連峰街7號  電話:02-2642-3366  傳真: 02-8646-2240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