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時時保持正面思考」,這句話我們常常可以聽到,只是妳是不是被虛幻的正向思考搞得更加失控,且不知所從?正視自己的負面想法,也能為妳帶來新的力量,並且從中知道自己感到不愉快是從何而來。不要逃避它,唯有誠實面對自己的所有感覺與想法,才能讓自己的心獲得平衡。
「我要讓這塊布四個對角同時對齊!」這是我母親在睡夢中咕噥過的台詞,描述桌布必須得完美對稱地鋪在定位上。而我擔心這個片段反映出我天生遺傳的完美主義傾向:我努力當個正直的好公民,並且期望在別人眼中我完美無缺,甚至也希望其他人也和我一樣。
個性樂觀又有自信對我來說一向是個優點,但是像我這種正面思考有個問題,就是當我的美好世界觀無法適應現實,造成痛苦又累人的不相稱結果時,就會產生一點點不愉快,但這種不愉快累積到最後卻能夠崩壞自己的心。曾經有個高中好友建議我新年新希望應該許下:「不要太在乎別人的觀感」,我抓住他手臂尖叫說:「大家都認為我太在乎別人的想法嗎?」
當我感到壓力壓得我喘不過氣時,還是會感覺自己快瘋掉,但就算如此我也還是要維持美好的平和形象。這是因為我腦中被植入了過多僵硬的社會價值期待,加上極度厭惡衝突,讓我覺得除了隱忍之外別無他法,也因此我經常感覺受困、無法解決問題,然後會對每個人感到生氣、怨懟,但更會因為自己的太軟弱而對自己感到深深的懊惱。
正面思考的迷思
妳是否也像我一樣的個性,曾經委曲求承攬所有事情,累得自己不得喘氣,卻也無法獲得其他人認可的眼光,並且經常感到受困、挫折感重,或許這是妳重新檢討與調整的好時機。最近,在國外有三本具啟發性的新書,提出了一些聰明、好用的方法,可以用來度過人生無可避免的失望,又不會感到壓力過大。
身為《衛報》的心理衛生專欄作家Burkeman,因為懷疑他辦公桌上氾濫到不行的自我成長書籍,不禁思考長期的正面思考潮流,究竟帶給人們什麼啟示?難道我們從幸福大師得到的大多數改善人生的忠告,都只是廢話?於是,他開始研究起這一波流行的自我改善計畫,先從最著名的是正面思考方法「保持快樂的想法」開始實驗起,經過一段時間後發現許多研究顯示:被要求不斷肯定或沉溺在理想未來的人,實驗後的結果,心中的感覺經常比一開始更糟。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當妳為了保持一個快樂的想法,妳必須不斷掃瞄腦中所產生的負面想法,Burkeman解釋,但是這種掃瞄必然「對負面想法的存在加倍注意」。
其實,這種練習法並不能完全地幫助我們變得「更好」,甚至在無形中會形成壓力,讓妳覺得自己付出再多的努力卻怎麼也做不到,幸福變成搖不可及的夢想。Burkeman在實驗過後認為,人類除了要有保持樂觀的想法外,更重要的是面對自己的痛苦、不愉快等負面想法:「即使處理不愉快的體驗時,有多麼的不理性,但只要我們能自己看清楚其中的問題,卻又不傷害他人,就可以從中找到前所未見的好處。」
注意痛苦也有治癒力
心理學家Sonja Lyubomirsky也推薦多注意痛苦,在新書《幸福的迷思》中也提出這項理論,把痛苦放在生活大架構裡面觀察,而不是指過度於專注痛苦之中。她跟其餘人都發現明確書寫出內心可怕的念頭和負面經驗,能夠降低其心理傷害:懂得記錄自己深層想法的人,通常免疫功能較佳、較少沮喪,也比其他人能夠較快復原。但根據Lyubomirsky說法,社交孤立會造成僵化、不必要的黑暗想法,她說:「我們被小事困擾的主因之一,就是我們不尋求社會支援—有時候我們覺得抱怨很蠢,例如『喔,我被迫排隊排好久!』」但是,當抱怨過後獲得同情經常讓人們想起自己「還有資源與體力去應付」—光是這個訊息就能幫助解決日常的小問題。
Lyubomirsky希望大家多溝通,更加熟悉日常挫折的本質,因為作好心理準備讓我們踢到鐵板時,比較不容易失控。她提供這個例子:「當單身時期,我們會跟女性朋友談我們戀情中的每個細節,當感到戀情不順利時,會找朋友一起解決。但是從結婚那一刻開始,討論婚姻中的私事就幾乎變成禁忌,」Lyubomirsky本身已婚有三個小孩,婚姻所激發的幸福感通常只持續約兩年,但是當激情褪去,許多婦女情緒低落,想像自己或自己的婚姻出了什麼特殊問題。當能得知大多數婚姻會經歷這個階段,可以防止婦女反應過度,衝動地跑去訴請離婚、或者去動「她們其實不需要的整型手術」,也可提供別人用過的各種模式去因應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