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年三十四歲,服務於金融業的楊昆城,之前經歷六年的職業軍人生涯。當時的薪水其實算不錯,但他覺得軍人有個壞習慣,「大家常常到了月底快沒錢的時候,就躲在軍營裡不外出,反正吃的穿的住的,軍中都會照料得好好的。」
「後來慢慢覺得奇怪,怎麼身旁的老同學一個一個都要買房子了,再看一看自己的存摺,發現再這樣下去真的不行!」退伍之後,一場因緣際會,踏入了陌生的金融業,楊昆城從零開始。
巧用定期定額躲過股災
「剛開始一定會比較辛苦,畢竟沒有財經背景,不過操作一年之後就會比較上手,但金融海嘯來了!」○八年的那場金融海嘯,楊昆城算是全身而退,因為他一直持續定期定額投資基金,即使當時市場上「哀鴻遍野」,他看到負報酬率也不急著認賠贖回,這更讓他在金融海嘯的隔年,獲得超過五○%的高報酬率!但不貪心的他,多數時候都將停利點設在一○%到一五%之間。
他認為目前的年齡適合波動較大的標的,因此全球型基金約占基金投資總額的八分之一,其餘則多投資於新興市場。
楊昆城提到,他們夫妻倆每年投資基金的金額在三十萬元上下,他認為這樣的金額做投資有個最大的好處,那就是對生活品質影響不會太大。
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今年八月公布的家庭收支調查報告顯示,去年每戶家庭年收入平均數為一一二.二萬元,消費支出平均為七十二.八萬元,非消費支出平均為十九.九萬元,相減之後,可投資金額約為二十萬元。但若能在支出方面壓低十萬元,可投資金額總計就能拉高到三十萬元。
有「基金野人」之稱的專業投資人陳峖暻就認為,不論雙薪家庭還是單薪家庭,一年投資三十萬元並不是難事,「能不能積累財富真的是看個性,有些人平時開銷大,自然沒有什麼錢可以投資,所以還是要檢討自己。」
其實只要掌握一些「小知識」,就不會再讓投資理財成為麻煩事。到底哪些「小知識」是必須要掌握的呢?就讓兩位專家帶領你一解其中的奧祕!
「基金教母」蕭碧燕:
定期定額搭配「基金養基金」
被奉為「定期定額教母」的蕭碧燕,最推崇的「小知識」,當然是她屢戰屢勝的「定期定額投資法」。「每個人都希望能夠獲得高報酬,但高報酬伴隨高風險,如果既想要高報酬,又想要降低風險,那就要用保守的方法來操作,定期定額可達到此目的。」
另外搭配她自豪的「基金養基金」,也就是每月定期定額買一支基金,等到該檔基金到達合理報酬率時就賣掉,再拿那一筆本金加獲利的錢,分三十六期投入另一支基金(景氣約三年一循環)。不過原本那支基金還是要持續扣款,如此一來,在每個月投資金額不變的前提下,可以買到更多檔的基金,賺到更多的報酬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