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起雲湧的年代 做平凡不過的事
「人的一生之中,如果能做一件事被大家記住,好像便已足夠。幸運的是,我這輩子做過一些好玩的事,直到現在偶爾還會被大家提起,連我自己都感覺挺有意思的。」細數倪重華(大家習慣喊他「倪桑」)口中那些「好玩的事」,其實在旁人看來稱之「豐功偉業」都不為過。其中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莫過於他在1987年成立的「真言社」音樂品牌,陸續挖掘了林強、林暐哲、伍佰、朱約信(豬頭皮)、張震嶽、亂彈阿翔以及何欣穗等優秀音樂人,自90年代以來深深牽動華語樂壇的流行指標。當年許多在他支持之下發行的專輯(尤其是林強的《娛樂世界》),在今日聽來依舊前衛且生命力飽滿,不難想像當年該是如何石破天驚。真言社最早其實靠辦演唱會起家,代表作包括70年代膾炙人口的美國靈魂團體Stylistics、80年代的英國樂團Cutting Crew,以及當時轟動萬教、後來被暱稱為「Super 3」的Stevie Wonder、梅艷芳以及摩登語錄等三場大型演唱會。很難想像才剛解嚴不久的台灣,所有一切都還很克難且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真言社仍能在中華體育館(現台北體育館對面)開了中央台的大型演唱會。Live的活靈生猛,一直都是倪桑鍾意的音樂形式,不只是真言社的核心價值,也是倪桑後來挖掘音樂人才的標準。不過當年唱片圈景氣大好,錄音室歌手荷包飽滿,很少有人願意花心思搞複雜且風險很高的現場Live。
「我並非刻意與眾不同,而是趕上了那個風起雲湧的年代。」倪桑淡淡地說道。話雖如此,當時的他肯定沒料到,自己日後竟然催生了一場台式搖滾及嘻哈流行樂的風潮。有趣的是,倪桑事後回想起來,並不覺得辦過幾場轟動的演唱會、發掘幾位優秀人才或出版幾張傳唱至今的唱片有多麼了不起,或顯示自己當時即充滿遠見,更無關刻意消費當時社會普遍渴望「獨特性」之下的結果:他只是做自己覺得「對」的事情。「大家常說我做的事情很特別,發掘過的每一位藝人也都如此獨一無二。但持平來看,『做不一樣的事情』這個舉動其實再正常不過。舉例來說,當你發掘了披頭四之後,你難道還想發掘更多類似披頭四風格的樂團嗎?我並非刻意想要與眾不同,我只是尋找有靈魂的人,說個故事發揚他們與生俱來的特質,順勢把創意與商業面連結起來。那是我覺得好玩,也是一直在做的事情。」知名的電視製作人薛聖棻曾對著倪桑說,「你做的東西十年後才會流行!」我腦中不禁想著今日那些聽來無感且貧乏國語流行歌曲,多年來不斷鬼打牆的問題所在:只想複製過去成功的經驗,卻不思索那些從來沒有做過的事;只打安全牌的後果,便是坐困愁城,且逐漸遺忘該如何做對的事,那些再平常不過的事。
靠靈魂釀酒的人
這位音樂圈中的傳奇人物,其實音樂事業算是「半路出家」,他從電影攝影助理開始幹起,曾擔任王童《策馬入林》的副導,但後來卻誤打誤撞進入電視圈,與王偉忠一同在福隆擔任電視製作人,作品包含當年實驗性質很強、但卻紅透半邊天的《週末派》,後來更進入MTV台擔任總經理一職。已故的廣告教父孫大偉,那支一舉囊括時報廣告金像首獎、至今仍被傳誦不斷的生涯代表作之一「MTV好屌」,就是在倪桑的全力支持下,掛上當年西門町中影真善美大樓外牆。與倪桑相交30載,同時也是台灣電影圈中的傳奇人物陳國富,當年曾懷疑好友不停地轉換跑道,是基於投機性的考量。不過卻在多年後,才終於認知是自己太過拘謹;因為若想經營一間唱片公司,並非一定得懂得如何寫歌不可。「我曾舉例,倪桑不是葡萄農,他不賣紅酒,甚至本身也不喝酒,但他卻是那個釀酒的人,知道該放哪個橡木桶、該放多久。在酒的生產過程中,他是關鍵角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