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愛孩子,理所當然,但再怎麼愛孩子,也不可能陪他們走一輩子,就讓孩子去試吧,即使偶爾被人生道路的石頭給絆倒,也會發現這一跤摔得很值得。
記得還在立法院服務時,有一天接到一位支持者的請託:「我的孩子大學考試結果,要到花蓮去,可以請你幫忙,讓他改分發到北部嗎?」
結果當然是不可能。當時我很想跟這位媽媽說,其實花蓮也不錯,孩子念大學、離開家、住宿舍,也是一種學習獨立和群體生活的方式,做父母的真的不必操心太多。更何況,孩子必須學習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考試結果不管好壞,必須自己承擔後果;不管是孩子要求父母想辦法,或是父母自己主動介入,在這件事情上,父母錯的比孩子還厲害。
還有一次,一位父親打電話給我:「女兒今年法律系畢業,你可以幫忙介紹一家律師事務所,讓她實習嗎?」年輕人有上進的心,很棒,這個忙不難處理。我很快請一位朋友的律師事務所,提供這位應屆畢業生一個實習機會。
結果,第二天這位父親又打來電話:「不好意思,我們家女兒的希望是,到比較大型著名的事務所,像理律或萬國之類的。」
當然,我婉轉拒絕了這項請求。因為,如果孩子的希望,超出父母的能力範圍,就必須自己想辦法,不能要求父母,凡事接受、使命必達。這件事情,孩子有其天真,但是父母錯的更嚴重。
父母不可能幫孩子完成人生
父母愛孩子,希望他們困難少點、順利多些,這是理所當然。但問題是,幫孩子把所有困難都解決,是不是意謂,他們就失去學習解決困難的機會?幫孩子把路都規劃妥、選擇好,同時再把路上的石頭撿乾淨,是否也可能造成,他們失去培養自己獨立選擇的能力?
我們再怎麼愛孩子,也不可能陪他們走一輩子;我們再怎麼看不下去,也不可能幫他們完成他們的生命路程。
我們真正能做的是,培養他們擁有健康的體魄,不必受病痛折磨;有堅強的意志,不會輕易被困難擊倒;有分析問題的頭腦,不會凡事束手無策;有感受生命的心靈,不會錯過這世界的種種美好。
這些,都不是孩子與生俱來的,是必須透過一次又一次的呼吸、練習、踩踏、累積,甚至跌倒、挫敗、摸索而培養出來的。所以,過多的保護、呵護,反而是一種扼殺、壓抑,它們不知不覺降低孩子對環境的適應能力,與對困難的抵抗能力。
有時候,做父母的明明看到孩子的選擇,很天真、幼稚,不成熟、也不聰明,但是不讓他們去試,他們永遠不會了解其中奧祕;若一旦學會,那就是屬於他們一輩子的資產了。
我的父親,非常善於看田地與房產,他有自己獨到的經驗與判斷。很久很久以前,我第一次要買間小公寓,他幫我挑選了好多「我一看就覺得想走」的房子,後來他說:「你自己選吧,反正這是你自己要住的。」
最後,我選了一間裡頭重新裝潢過,看來有點浪漫、品味的巷內公寓。他看了一眼後,只說:「巷子那麼窄,離大馬路那麼深,不是一個好選擇。」我早已打定主意,只回了他一句:「這樣住起來才安靜啊!」
自己碰撞過,才真正懂得許多
經過很多年,搬了許多次家,累積了一次又一次的經驗,我才終於明白他所講的道理和根據。現在有時經過當年他看中意、我卻嗤之以鼻的房子門前,總會一邊想起他老人家的面容,一邊扼腕說:「為什麼當時我沒聽他的呢?」
但是,若不是他讓我自己去碰撞、去嘗試,恐怕至今,我都還不知道,怎麼深入去看一間房子的本質和優劣,而會像多數人一樣,只能傻傻被表象迷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