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目前有39家銀行,其中14家市占率不到1%,據臺灣金融服務業聯合總會統計,去(2013)年本國銀行平均逾放比率0.38%,創下歷史新低,資本適足率為11.87%,略低於前年的 12.56%,以營收淨額(利息及手續費淨收入)占平均資產比重來看,2006年本國銀行每單位資產可產生1.67元營收,去年則下降至1.39元,累計於價格競爭中約減少1,067億元淨營收。
而去年本國銀行平均資產報酬率(ROA)0.68%,表現雖較前年持平,但仍低於國際大型銀行平均水準,淨值報酬率(ROE)10.26%,較前年減少0.15%,表示獲利金額並未與淨值同比成長,綜合考量臺灣地狹人稠特性,顯示國內銀行一直存在著業務同質性高、缺乏市場集中度、競爭激烈、規模過小、經營績效難以提升等問題。
二次金改未盡全功 世易時移、變法宜矣
政府早在2004年即希望藉由二次金改推動金融整併,化解國內銀行家數過多、低利競爭等問題,二次金改方向雖對,但以限時限量方式,希望透過併購縮減銀行家數50%,政策手段過於激進,導致併購爭議、弊端、賄賂等情事層出不窮,引發圖利財團嫌疑並造成市場恐慌,因此,多數人認為二次金改是失敗收場。
二次金改未盡全功,世易時移、變法宜矣,為了幫助臺灣產業順利打入區域經濟,改善銀行過度競爭現況並成為企業強大後援,主管機關於去年再度以較溫和的方式提出整併目標,希望透過:加強國際監理合作、鬆綁法規程序、培訓國際人才、建置海外資料庫等四大措施,鼓勵國內金融機構整併,冀望在3~5年內,打造1~2間國內銀行成為具指標性亞洲區活躍銀行,希望藉由壯大規模提升國際能見度,幫助銀行業轉型、強化亞洲布局。
The Banker千大排行 臺灣仍有進步空間
中國科技大學商學院院長董瑞斌從英國《The Banker》全球前1000大銀行排行榜(Top 1000 World Banks)說明國內現況,其2014年排名是以2013年財報資料為依據;各家銀行第一類資本(tier 1 capital)為標準,推算排進千大tier 1 capital至少需3,900萬美元(約當117億臺幣),上榜的自是大規模銀行居多。而臺灣39家銀行上榜29家,榜首銀行為兆豐銀行(171名),臺灣銀行居次,總進榜家數排名第六,實屬可貴。
細數名列2014年全球前1000大銀行排行榜前三名的國家,依序為美國、中國及日本,而香港與新加坡為亞洲金融指標,但兩者在英雄榜的表現則不大相同。新加坡上榜3家皆為本土銀行,分別為星展銀行(57名)、華僑銀行(79名)及大華銀行(80名),三者不僅名列全球前百大,且幾乎包辦所有新加坡國內銀行業務;而香港上榜的本土銀行為東亞銀行(164名)、上海銀行(347名)、永亨銀行(394名)、大新銀行(479名)及創新銀行(707名),但諸列銀行在香港市場的影響力反倒不如外資銀行。
綜上,比較臺灣、新加坡與香港三地金融市場可知,臺灣與新加坡發展模式較類似,皆以扶植本土銀行在當地市場壯大後,再進軍亞洲地區或全世界為目標;香港本土銀行則為外資銀行所併購,再成長茁壯,這也是主管機關希望我國能以新加坡為師之緣由。
從鄰近國家發展 見賢思齊並內自省
日前我國財金部會聽取各銀行評估報告後,曾提出「雙軸心,公公併」模式,建議第一金及兆豐金同步洽詢其他公股金融機構意願,雙軸心是第一步,後續將再推動國內外併購,以擠進全球前百大做為爭取亞洲盃之目標,希望在3~5年間,促成1~2家我國國際級銀行活躍於亞洲,成為指標性亞洲活躍銀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