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後乳房及乳汁變化
荷爾蒙變化
不少媽咪認為產後2、3天才會開始出現泌乳反應,但其實媽咪生完寶寶之後,馬上就會分泌初乳。國健署母乳哺育種子講師薛惠珍表示,女性在分娩之後,體內的泌乳激素便會逐漸運作,有些準媽媽甚至在懷孕5個月時,就會分泌一點點白色的乳汁,因為此時體內的荷爾蒙都已開始運作了,所以建議產後媽咪儘早哺餵母乳。
乳房變化
分娩後的2、3天之內,產婦可能會覺得乳房變熱或是腫脹,但乳汁仍可順利流出,這種情況就是俗稱的「脹奶」(醫學上稱為「乳房充盈」)。為避免時常脹奶,只要乳房一出現膨脹感,就必須讓寶寶吸吮或是動手擠出乳汁,等乳汁排出之後,就能減緩腫脹不適的感覺。薛惠珍老師表示,寶寶在吸吮乳汁時,能刺激母親體內分泌催產素,催產素可使乳腺管周圍的細胞收縮,並將乳汁擠向乳導管,儲存於乳竇當中,待下一次刺激乳頭時,就會出現噴乳反射,有利於擠奶時的順利與否。
乳暈變化
觀察乳暈時,周圍有一點一點的咖啡色突起物,薛惠珍老師指出,這些點狀的隆起物稱為「蒙哥馬利腺」,可以分泌油脂,對乳房與乳頭來說,具有潤滑與保濕的效果,因此,為避免寶寶在喝奶時會傷到媽咪的肌膚,不少產婦的乳暈會變得又大又黑。
(圖片/媽媽寶寶雜誌提供)
乳汁變化
乳汁可分為三階段:產後3天內為初乳、5~10天是過渡奶、10~14天之後則稱為成熟乳。每個階段分泌的母乳成分,都適合該階段寶寶成長所需,初乳的成分中,含較多蛋白質,乳醣與脂肪則較少,至於過渡奶與成熟乳的脂肪較多,蛋白質則逐漸下降;此外,早產兒所喝到的母乳也會與一般寶寶有所不同,通常蛋白質成分會偏高,而乳醣較低。薛惠珍老師建議:「寶寶在喝奶時,母乳會分成前奶和後奶,前奶的蛋白質與乳醣成分較多,喝到後奶脂肪才會開始變多,所以媽咪一次餵奶中,最好不要兩邊乳房各餵一點,應待一邊乳房吸好再換成另一邊的乳房哺餵,否則寶寶喝到的脂肪太少,就會很容易覺得飢腸轆轆。」
揭密追奶真相
第1招:正確飲食
薛惠珍老師表示,其實只要讓寶寶多喝奶,母乳就能達到正常供應,並不需要特別去「追」,且媽咪必須攝取多樣化飲食,澱粉類也不需特別抗拒,才可獲得各種維生素與礦物質。「根據統計結果來看,韭菜、麥芽、人參等食物的確會使某些媽咪發生退奶情形,但還是建議媽咪不要為自己設限太多,如果只有一、兩項食物列入忌口的名單內,尚屬可接受的範圍,最主要還是要保持輕鬆心情,因為有許多媽咪都是因為工作或照顧孩子的壓力,才會影響母乳量與品質。至於素食媽媽應多攝取含有鈣、鐵、維生素B12、醣類、脂肪與蛋白質的食物,避免營養失衡。」
此外,薛惠珍老師說,飲食多寡並不會明顯影響泌乳量,但如果一天攝取的熱量低於1,500大卡,就有可能會造成奶量減少。針對營養學的觀點來看,母乳媽媽在一天之內,攝取的熱量可以比一般女性多出500大卡。
第2招:適量運動
媽咪進行大量運動之後,身體會分泌乳酸,可能會使母乳變得有點酸,導致寶寶不太想喝奶,所以薛惠珍老師建議維持適度運動即可。「雖然加強運動並不會使母乳量明顯增加,但每週最好運動5次,一次45分鐘,除了可增強心肺功能,還能達到減重效果。」
(圖片/媽媽寶寶雜誌提供)
第3招:按摩輔助
薛惠珍老師表示,其實目前並不特別鼓勵以按摩的方式增加乳汁分泌,除非是碰到疲累或是乳汁無法順利分泌時,才會建議利用按摩來幫助放鬆並刺激泌乳。按摩之前,可用溫水淋向背部或是泡溫水澡,身體洗淨之後,再喝一杯不含咖啡因的熱飲,在桌上呈現趴睡的姿勢,請家人在肩胛骨與脊椎處以手指進行環狀按摩,媽咪自己也可以在乳房周圍以擠乳的手勢,輕壓乳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