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這個角色,從孩子一開始被定義「特殊」,就開啟了不同的教養命運。經常要承受長輩質疑是不會顧孩子,再來就是要應付親朋好友的過度熱心,「孩子這麼軟一定是缺鈣啦!」、「喝母奶難怪營養不夠!」、「你應該要去看那個XXX,聽說他超級神的耶!」接著就是接受陌生人異樣眼光的洗禮。
家有特殊兒,家庭支持最重要!
家有特殊兒,家庭支持真的相當重要,試想帶只會哭鬧不會溝通的小孩就已經夠累了,再加上特殊兒生理狀況通常較多,更會讓人身心俱疲;但曾遇過一位唐氏症寶寶,家庭支持度非常高,來復健時,總是全家出動,姑姑、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都來學怎麼帶孩子,不把教養的責任,全推在媽媽一個人身上。在復健時,雖然辛苦,但孩子情緒耐挫力出奇的好,進步也很快,這是身與心的交錯結果,後來這對父母更決定生第二胎,來刺激唐氏症姊姊的發展。
(圖片/媽媽寶寶雜誌提供)
分享
什麼是特殊兒?認識發展遲緩
台灣的出生率近年來頻創新低,但發展遲緩兒的人數卻是屢創新高。依據我國「兒童及少年福利法施行細則」,發展遲緩兒童是指在認知發展、生理發展、語言及溝通發展、心理社會發展或生活自理技能等方面,有疑似異常或可預期有發展異常情形,並經衛生主管機關認可之醫院評估確認,發給證明之兒童。
根據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估計,發展遲緩兒童的盛行率為6%至8%。在台灣隨著早期療育系統服務的推行,有越來越多的發展遲緩兒童被診斷出來,2010年台灣地區通報的發展遲緩兒童就有17,304人,較2009年增加7%,且有持續增加趨勢,不過由於台灣目前發展遲緩兒童是否通報須經由家長同意,因此相信實際的發展遲緩兒童人數應更多,所以發展遲緩兒童的早期療育,是兒童福利與教育的一項重要課題。
(圖片/媽媽寶寶雜誌提供)
分享
早期評估‧早期治療
這麼多年的臨床經驗,每天接觸這麼多發展遲緩兒童,有些時候真的對那些孩子感到可惜,如果當時家長沒有「大雞晚啼的想法」,早點帶出來讓孩子接受更多刺激,或者是如果家長及時因為孩子的狀況,而調整自己的教養態度,增加陪伴孩子的時間,那麼孩子一定會比現在發展得更好。也提醒爸爸、媽媽,若懷疑孩子有發展上面的問題,別拖時間、也先別擔心貼標籤的問題,和相關專業或幼教老師討論孩子的發展狀況後,若有需要就儘快帶孩子到兒童發展評估中心或醫院進行早期療育評估!
(圖片/媽媽寶寶雜誌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