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文章

救台商,保出口

文/李珊    

近3年回台投資的廠商,大多是原本就根留台灣、佈局兩岸,或在大陸壯大後帶著資金回來尋求技術升級的。他們在這波經濟變局中或許難免受傷,但不至於面臨生死掙扎。然而,更多同受中國「十一五計劃」傷害、卻沒有足夠資源返鄉的「落難」台商,又該何去何從?兩岸經貿鬆綁、大三通新局,可以為他們帶來回台機會嗎?



究竟受這波中國經貿緊縮「新政」打擊的台商有多少?災情有多嚴重?迄今為止,兩岸官方都沒有正式統計。



據廣東各台商協會非正式的估計,以珠三角地區二萬二千多家台商(其中9成是加工出口廠)而言,至少5 成以上面臨虧損,營業額縮減幅度從3成到7 成,不堪虧損而倒閉的約1成,又以製鞋、紡織、玩具、陶瓷等勞力密集的加工出口業災情最慘重;長三角地區因以3C產業為主,由於部份比例為內銷,災情稍輕,但也不樂觀。



東莞台商協會會長葉春榮表示,中國政府直到2008年中,才警覺到這波「新政」的殺傷力過於強大,不僅出口企業處境悽慘,更拖垮了自己的經濟成長率,於是在6月時又政策急轉彎,如將「出口退稅」從0-5%又調升回11%-14%。可惜「止血」尚未奏效,又遭逢金融海嘯襲擊,訂單大量萎縮,雪上加霜,景氣谷底至今還不知道在哪裡。



搶救台灣出口



面對嚴峻狀況,近來台商和學界都呼籲政府,儘速成立「台商專區」或「經貿特區」,提供土地、勞工、稅法上的優惠,給這些落難台商一個庇護區;台商也趁勢提出要求,譬如將外勞比例從目前加工出口區允許的30%儘量提到最高,並使外勞薪資和基本工資脫鉤等等,希望能順利返鄉設廠,再創事業「第三波」。



「在危機時刻讓台商回來,不只是為了幫助台商,更是為了替台灣的出口找一條新活路,」知名經濟學家、「經濟日報」總主筆馬凱指出,大陸從2007年中「整頓」出口業以來,受傷的絕不只是身為大陸出口主力的台商,震波所及,更嚴重影響了台灣本島的出口產業。



「台商在大陸的出口垮了,做為後勤供應的台商中、上游產業又怎麼可能存活?」馬凱舉例,如果東莞的台商成衣廠大量倒閉,台灣的中游布料、纖維、染整,上游的石化業沒了買主,庫存立刻飆高,營運也會出現問題。



馬凱強調,大陸台商是台灣的大金主,台灣每年對大陸的鉅額出超(2007年為344億美元),是維持台灣經濟動能的最大支柱,但這樣的連鎖關係過去一直被低估,政府也未針對台商困境及早伸出援手。直到11月中旬,主計處公佈第3季台灣經濟負成長,10月分工業生產更大幅萎縮12.6%,才有人注意到問題的嚴重性,「經貿特區」或「台商專區」的政策討論才出現。



「MIT」招牌再發光



馬凱指出,中共當局在前兩年景氣過熱時整頓出口的用意,一來是藉此汰弱扶強,希望那些競爭力不夠的企業,可以自動轉移到內陸省份,以緩和沿海的缺工潮,並趁機繁榮中西部。立意看似良好,但整體思維其實很「外行」,因為做「來料加工」的外銷廠商,原料、市場「兩頭在外」,離海愈遠愈難生存,豈能說移就移?



近來台商在走投無路下陸續遷移到越南、印度等國,與其這樣,何不乾脆在台灣的港口設立「專區」,把大陸的沿海出口特區移植回來?即使台灣的生產成本比大陸高,但一來有中、上游原料和關鍵零組件就近支援,二來最終出口地是在台灣,成品上的標誌換成「Made in Taiwan」,報價立刻提高2成,對台商還是划算的。





政策目標,難以負擔之重





經濟學家馬凱指出,在危機時刻讓台商回來,不只為了幫助台商,更為了拯救台灣瀕臨解體的出口產業。圖為高雄自由貿易港區。(攝影/林格立)



馬凱著眼的,是那些無處容身、徬徨四顧的台商,要為他們提供一處庇護所;然而,目前「台商專區」的政策招商對象與願景,卻又是另一種圖像。



目前經濟部初步研議的「經貿營運特區」,目標設定4個方向,包括做為台商佈局全球的營運總部、關鍵零組件製造中心、產業核心技術的創新研發中心,以及以台灣品牌行銷全球的「終端製造中心」。其中各界較具共識的,是台商回來設立營運總部。



台灣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龔明鑫等學者指出,隨著大陸生產成本墊高,大多數台商會採取「中國加一」策略,將生產基地從中國擴增到東南亞國家已成不可逆的趨勢。由於生產基地增加,設立營運總部的需求應運而生,現在兩岸關係緩和、直航後大大降低運輸成本,加上有可能調降遺產稅和贈予稅,有相當條件吸引台商回來設營運總部。



至於吸引台商回來做研發創新,各界則有不同看法。



龔明鑫認為,以組裝出口為主力的台商,多年來既然已累積了傲人的製程和量產優勢,政府又何必硬拉他們回來研發創新?一來逼得他們捨棄專長,去摸索一個充滿風險的陌生領域,二來研發創新本來就是「根留台灣」的本地廠商一直在做的事,又何必大陸台商回來分食資源和市場?



「轉型不必和過去切割,而是要『加』東西進去,畢竟對台灣這種以出口為導向的小型經濟體來說,『量產』還是生產價值鏈中重要的一環,」龔明鑫建議,台商回來後,可以和本地廠商加強互補,提高「量產」的優勢價值。



「在台灣,只要有點子,很快可以找到廠商做出樣品,但卻未必有足夠的量產支援。」



龔明鑫舉例,他曾參觀過桃園一間只有4 人的公司,居然做出全世界最小的機器人,他們設計完成、開出規格後,就在方圓幾十公里內的桃園地區,找到各式各樣廠商把成品做出來。這種開發差異化產品的優勢,向來是台灣特有的競爭力,可惜的是,受限於資金、人力,這些產品往往只作小批量生產,沒有進一步發展,做標準化、商品化的量產。



因此,以製程精準和成本控制見長的大陸台商,若能回台營運,再和特區外的少量多樣、擅長研發創新的業者做整合,才是一個值得嘗試的新方向。



馬凱則認為,不管台商是做製造還是研發,也不論產品是高階還是低階,政府要做的,應該是「開放一個環境,讓市場來決定誰可以回來」。現在情況危急,台商需要有個安穩的地方可以活下來,只要他們還有競爭力、能對台灣有貢獻,都歡迎回來。



台商對於自己的下一步,又是怎麼看?



「倒閉、結束、外移、內遷、就地升級,」在葉春榮提出的5種因應方案中,獨缺「回台灣」一途,主要還是卡在25%的營業所得稅和最高50%的遺贈稅。近來政府雖然努力爭取降稅,但國內民間反彈的聲浪仍大,對台商而言,異鄉奮鬥20年後又灰頭土臉回來,他們心裡也是百轉千迴、充滿無奈的。



本刊截稿前,傳來對岸國共論壇宣布「對台10大利多」,種種措施或許能為台商帶來喘息空間,但不少台商還在等待觀察。究竟,台灣會讓他們望斷天涯歸不得?或者展臂歡迎他們返鄉再創事業新春天?正考驗著政府的智慧。




文章投票
今日訂購者 今日訪客:9328
   尚未登入
帳號(email) 密碼
文章總覽 首頁 雜誌清單 訂雜誌免費贈品 商品區
天下雜誌+任選一刊只要2980元 大量訂購優惠報價 史上最優惠訂閱活動!

■注意事項

方案為本站優惠活動,贈品選項為雜誌社活動; 在本站訂閱雜誌的讀者可同時享有。

品名 方案 原價 特價 起訂日期 贈品選項  
光華一年12期 0 1500  
光華一年12期續訂 0 1250  


雜誌生活網│ 公司簡介system by Twins
新北市汐止區連峰街7號  電話:02-2642-3366  傳真: 02-8646-2240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