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第二波失業潮即將來臨,」說這話的是台灣職場達人、《就業情報》總監臧聲遠。他分析,從去年10月開始,台灣引爆第一波失業潮,直到2月初才出現緩和跡象,但不可忽視的是,未來兩、三個月內,即將畢業與退伍的社會新鮮人,總計約有30萬人將投入職場,失業率恐怕會再攀升。
去年的新鮮人,仍有約15萬人仍在待業,加上政府短期上工陸續到期的勞工,同樣都會是第二波失業潮中的組成份子。
雖從2月以來,無薪假狀況略微喘息,但企業正式徵才的意願還是非常低,由於訂單能見度不高,加上經濟情勢不明朗,使得受雇市場明顯沒有春燕飛來。
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是,許多長期缺工、必須仰賴外勞的「3K」產業,也就是所謂辛苦、骯髒、危險的行業,最近也出現台灣勞工在沒有選擇的前提下,跟外勞搶飯碗的狀況。
到底2009年,還有哪些值得注意的職場趨勢?《遠見》專訪就業情報總監臧聲遠,分析出五大職場新興方向,以下是專訪精華:
趨勢1 派遣成為就業主流
台灣的就業市場,一直是「低彈性、高失業」,但正走向「高彈性、低失業」中。要高彈性,就必須聘僱大量派遣人力。
台灣目前派遣人力約為整體就業人力的7%,但在日本與韓國,「非典型」的就業人力都已經達到1∕3的高比率。在歐洲部分國家,像是西班牙,派遣人力甚至超過五成。
所謂非典型就業,是指派遣與兼差的工作人。在日本,剛出社會的新鮮人中,女性有51%屬於非典型人力,男性則有44%,比例非常高。
不過台灣跟日韓最大的差別,就是沒有正式的派遣法規,來正視這一塊人力資源市場。目前派潛在台灣,仍屬於有點灰色地帶,如果未來兩、三年,法規鬆綁,台灣將走上日韓道路,派遣市場會大爆發成長。
如果沒有法規沒有進展的話,在經濟復甦緩慢的前提下,也可以看到派遣人力成為企業用人的主力來源。因為訂單不穩定、景氣太難捉摸,企業唯恐現在對外宣稱要招募500人,但不久後可能景氣反轉,也許反而要裁500人,因而寧可雇用短期人力,包括建教生、時薪工與派遣人員,這也造成「裁員先裁派遣,增員也先增派遣」的現象。
而且派遣人力的合約,也將在景氣差的前提下,由過去的一派一年到兩年,變成一季、兩季,未來日薪制、時薪制的派遣員工,預計也會愈來愈多。
目前台灣約有23至25萬名兼差人力,平均月薪約為1萬4000元。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對於非典型員工來說,很難規劃長期人生,因為不知道明天的飯碗在哪裡,這是他們心裡必須要調適的。
趨勢2 中國內需相關工作火紅
台灣的就業環境,好消息真的很少。目前銀行不但全面緊縮企業放款,而且針對DRAM、面板、封測、券商、投信投顧、汽車業的員工申請貸款時,也都大踩煞車,因為銀行預期這六個產業將爆發裁員潮。
另外,像是銀行針對SPA健身、婚禮婚紗、汽車美容、建設公司、小型旅行社、舞蹈社、補習班、投顧公司等行業,也都停止受理信用卡消費,主要因為擔心業者倒閉收不回帳款,他們都是高危險的裁員地雷區。
中國的好消息就比較多了,以服務業來說,就是塊大餅!我們看到包括食品、餐飲連鎖醫療健檢、3C通路等連鎖賣場,都會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我想台灣的年輕人,若先在台灣取得服務業經驗,再到大陸內需市場開拓,將來會有很大的機會。
現在台灣的服務業徵才,包括量販店、便利商店等,受到景氣衝擊較少,也是吸納失業人數的地方。將來更有機會從台灣內需,轉為中國內需。
之前台灣的高普考,就考慮加考「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科目,成為朝野角力的工具,但可以想見的是,包括中國開放台灣人考律師,以及台灣未來很多企業,都有「中國化」背景的前提下,與中國相關的工作,只會增加不會減少。
舉例來說,台灣年輕人以前在金融業的第一志願,都是花旗銀行,但在未來,有沒有可能成為中國的四大銀行?因為在政策開放後,台灣的銀行可能會被大陸銀行購併,改掛大陸招牌。
另外,在兩岸氣氛和緩前提下,台灣重返國際組織,可能也會需要相關的人力。但我要提醒大家的是,台灣年輕人對中國大陸的瞭解非常薄弱,視野要再更上一層樓。
趨勢3 新型態工作出現
我想目前LED、醫療電子、太陽能等未來熱門產業,雖然徵才量不多,短期內很難彌補雙D產業可能出現的釋出人力,但長期來看是有潛力的。
我到交大去,學生們前兩年都在談車用電子,現在都在談醫療電子了,可以感覺在鴻海、廣達、微星等公司帶動下,將來是有前景的。
另外因應這一波的失業潮,新型態的工作也會出現,例如生涯諮商、職業輔導、在職訓練的老師與顧問,會成長地很快,甚至是算命的,也會大排常龍。
美國最近有一個行業很紅,就是企業裁員後,需要請諮商師,輔導被裁的員工,讓這些諮商師都忙不過來了。尤其大家都知道,失業率每上升一個百分點,自殺率就會上升一成,這心理問題不能忽視。
至於成人進修、在職進修的老師,不僅各地就業服務站有提供課程,勞委會最近也增加很多選擇。在政府訓練資源有限前提下,很多課程都會外包出來給民間單位,我想這會如雨後春筍般、需要大量師資。
趨勢4 小心微型創業倒閉潮
台灣興起一股微型創業潮,好像大家找不到工作了,只好去創業。但是分析目前創業的種類主要在:低門檻、易複製、純內需、滿足以吃為主的原始需求。
大部分人創業的質量都很低,本身創業的條件也不好,像包水餃、炸雞排,大家都會做。
從2000年以來,政府為了消化中年失業人數,開始提倡創業,我們一直以來看到媒體上的報導,也一路美化創業。但以加盟創業來說,2001年的100個主要加盟品牌,現在來看,存活的不到40個,這些消失品牌的加盟主,很多都因此而破產,老本賠光光。
加盟創業淘汰速度非常快,生命周期很短,就跟蛋塔一樣,紅一下之後消費者就失去新鮮感。
以政府統計的中小企業倒閉的數字來看,去年5月一個月約倒閉3000家,到了年底,一個月倒閉數目衝上8000家,可以看出自己做生意,不完全是好出路。
至於微型創業中的大宗,則是網路創業,很多網路商店一個月也只賺2000到3000塊,成功比率很低。
現在微型與加盟創業的主力,也慢慢從中年轉移到青年,但大家要注意一波新的倒閉潮也在成形。
趨勢5 學歷再貶值
我最近聽到台大電機系的畢業生,到信義房屋應徵仲介,還有國立大學的生命科學碩士,願意委身當小作業員,讓人非常震驚。
不少國立大學最近舉辦就業博覽會,招攬企業到校設攤位。成功大學招徠的企業,願意參展的數目是去年的一半,開出的職缺更是去年的20%;中央大學去年打了200通電話,找來120家公司,但今年打了600通電話,只找來50家。
我們都可以看到,名校學生因為找不到工作,出現心理障礙的人,為數不少。理工科系的人,進不了科技公司,企管系畢業的,進不了銀行。不少名校學生只好往服務業流動,但是這些服務業層次低、技術門檻不高、國際化程度也不夠。
所以鍍金學歷反倒成了包袱,就算這些學生願意放下身段,從掃廁所開始,企業也不願意要他們。很清楚的一點是,好學校確實沒有辦法再保護他們的學生了,畢業證書也不值錢了。
至於後段班的學校,企管系學生連英文大小寫都分不清,何況要讀原文書,理工科系的連中學數學都不好,何況要念微積分。所以這些學生跟學校關係都很差,反而把打工當成「正職」! 因為他們在泡沫紅茶店工作學到的東西,可能比學校還多,加上學費貴,所以我預期一波「主動棄學」潮,將會出現。不是繳不起學費棄學,而是覺得上學不如去工作來的實際。(楊方儒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