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文章

是公益也是營利的社會企業

撰文/張書瑋    

社會企業在臺灣近幾年開始受到矚目,從去(2013)年至今(2014)年熱絡度尤其達到高峰,順著這股趨勢,行政院於今年啟動「社會企業元年」,推出「社會企業行動方案」(2014年至2016年)三年計畫,前導機關經濟部、勞動部及衛生福利部目前已緊鑼密鼓的推動當中。

臺灣的社會企業早些年已有默默耕耘,近來許多新態樣的社會企業、年青族群的社會創業家開始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根據輔仁大學社會企業研究中心統計,目前以解決社會問題為公司主要目的者,大約就有200家公司;如是以解決社會問題為公司重要目的之一者,目前也約有1,000家,可見對於社會企業臺灣早有不同程度之涉入。然而,社會企業究竟是公益事業還是營利事業?與公益團體等非營利組織及一般營利企業有何不同?做社會企業就是盡企業社會責任嗎?當社會企業及創業者逐漸浮出檯面,政府政策推動開始啟動,其好處不斷的被外界所放大時,相信仍有許多人對於社會企業可能一知半解,帶有困惑。一項新的概念或組織型態,第一步首須瞭解其成因,並解開其疑慮,才得期待獲得社會大眾之理解與認同。

中中標=從資本市場到社會企業的興起

資本主義體制之興起,驅動著人類朝向規模經濟、市場競爭導向的社會型態演進。於公部門,政府功能在於有效率規劃與分配資源,滿足社會的需求;於私部門,企業則不斷累積資本,執行生產、投資與擴張的策略,目標在於追求最大利益。然而,當碰到「政府失靈」、「市場失靈」之時,原可期待第三部門非營利組織(NPO)的角色,卻也因遭逢景氣低迷難以自給自足的環境局限,造成「志願失靈」的現象。於是當三方都出現失靈,開始有了「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的概念誕生。從近日來愈演愈烈的油品食安風暴或可獲得印證,當政府機制無法期待防阻食安危機,業者在最大獲利的經濟思維導向下,走向極端追求最小成本,發展層層交錯的利益關係,終於反應出問題油品。

「什麼是社會企業?」眾人的說法相當廣泛,現今並無法有一個明確的定義,一般指的是以解決特定社會問題為核心目標的創新企業組織,透過一般商業營運而非捐贈的模式在市場機制中自給自足(註1)。而社會企業的盈餘主要是投入社會企業本身,為解決社會問題,而非為出資人或股東謀求最大利益。簡單的定義,社會企業是一種兼顧公益及獲利的企業組織。再進一步從組織光譜的兩端來闡述,由圖一可清楚看到,最左端為非營利組織,最右端為傳統營利企業;隨著經濟環境的變遷,傳統企業在追尋獲利逐漸壯大後,開始反思企業社會責任(CSR),將部分獲利回饋於社會,產生「企業公益化」的情形;相對地,非營利組織因大環境不利,依賴捐款補助金銳減,開始思索以商業創業為永續生存之道,透過製作與販賣商品獲利,再投注於組織的運作,產生「公益組織企業化」的情形。如今左右兩端逐漸向中間靠近,處在中間區塊,融合兩端特性者,即是社會企業。

中中標=社會企業結合獲利與社會價值

社會有需求,就可能出現社會企業,然社會問題樣貌多元,不容易將社會企業嚴格分類,依輔仁大學社會企業研究所教授暨台灣社會企業創新創業學會秘書長胡哲生觀察,目前臺灣的社會企業可以其發展背景大致分成七類,第一類是「非營利組織事業投資」,例如光原社會企業、愛一家親;第二類是「企業社會化轉型」,例如日月老茶廠;第三類是「社區互助團體」,例如:芳榮米廠;第四類是「合作經營組織」,例如喜願共合國;第五類是「社會創業」,例如大誌(The Big Issue)、多扶事業;第六類是「公平貿易事業」,例如生態綠、繭裹子;以及第七類「共生家園」。


文章投票
今日訂購者 今日訪客:14452
   尚未登入
帳號(email) 密碼
文章總覽 首頁 雜誌清單 訂雜誌免費贈品 商品區
健康休閒類我最優惠! 流行時尚雜誌最優惠活動! 天下雜誌+任選一刊只要2980元

■注意事項

方案為本站優惠活動,贈品選項為雜誌社活動; 在本站訂閱雜誌的讀者可同時享有。

品名 方案 原價 特價 起訂日期 贈品選項  
會計月刊一年12期 2640 2200  
會計月刊一年12期續訂(請提供續訂編號) 2640 2000  


雜誌生活網│ 公司簡介system by Twins
新北市汐止區連峰街7號  電話:02-2642-3366  傳真: 02-8646-2240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