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青春期孩子,父母要面對的,是從一言九鼎地位,轉變為接受一言九「頂」的處境,若學校老師管教態度又和家長不同調,最不缺的,就是衝突不斷的火種。
這時候,當個「閉嘴」的父母親,是能滅火的第一步。
四年前,台灣外展教育基金會執行長廖炳煌就陷入了這樣的三角僵局,兒子廖晉偉進入青春狂飆期的國一下學期,卻搞得他灰頭土臉,每週被call(電召)去學校,聽班導師訓話。
「老師說晉偉行為乖張,頭髮長不聽勸、帶頭蹺課、把全班的作業藏起來……,」廖炳煌回憶,孩子只是有領導慾,想表達自己想法,家中的管教方式比較寬鬆,卻遇上作風保守的班導師,成為老師眼中不被期待的問題學生,功課因此開始「擺爛」,成績從原本的前五名退步到中後段,還一度放棄升學念頭,想轉讀技藝班。
「眼前,我有兩條路可以選擇,壓老師,或是壓孩子,」廖炳煌說,繼續對老師施壓,動用家長委員權力把老師換掉,或者乾脆調班換學校,傷的是孩子,因為,從此孩子一定目中無人,還真以為自己是大王,也不可能保證他這輩子遇到的每個老師,都稱心如意。
但和老師聯手壓孩子,保證親子關係只會越來越疏遠,最後破裂收場,他說,「兩條路都不是辦法,我只好壓自己,另找出路。」
下決心閉嘴的廖炳煌,於是幫兒子向學校請了十天假,買了兩張機票飛香港,父子倆走出台灣,從深圳到廈門,廈門到上海,上海到北京,皆選擇搭火車睡臥鋪,廖炳煌說,原本只是想帶晉偉去他在廈門、上海的辦公室走走,但事後回想,閉嘴之後的這趟旅程,竟讓孩子自己找到了拚學業的動機。
最戲劇性的是,出上海火車站的那一幕。
原本廖炳煌約了上海的同事來接,但車站的人實在太多了,大半個小時還碰不到頭,四面八方都是黑壓壓人潮,舉目盡是外地來城市討生活的民工,這樣的場景,著實震懾住了一個國中生,也引發了以下的父子對話。
「爸,中國到底有多少人?這些人都是什麼學歷?」兒子這麼問。
「這些人什麼學歷我不知道,我也不清楚有多少人有念高中,我只知道,台灣一年考大學的人數大約是11萬人,但大陸今(2007)年,光是報考研究所的人數就有128萬,報考大學的更超過800萬人,」父親答。
「哇!台灣大學生(量)算什麼,實在太可怕了,這樣下去,在台灣還可以做啥?」
「其實,你去技藝班好好學也很好,留在台灣安分守己賣蚵仔麵線,但一定要賣到第一名,因為,沒人會想吃第二名的蚵仔麵線。不然,就得參與和這些人的全球化競爭。」
從北京回台北沒幾天,升上國二的兒子主動提出不去技藝班,和老師間的抗爭雖持續,但收斂許多;基測第一次考不好,沒學校可念,自己說要報名魔鬼訓練的「二衝班」,進步44分上了成淵高中,補習班老師都說簡直是奇蹟。
廖炳煌說,其實,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自己會選擇有機會的那條路走,孩子最後選擇升學這條路,雖符合父母的期待,但「哪一條路對孩子最好,老實說,我也沒有答案,只能陪著他一起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