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我與攝影總監裕隆來到上海黃浦江畔。
這距離我第一次踏入台南學甲,已經一年多。來到上海,是為了記錄這批來自學甲的虱目魚,是否受上海人歡迎。
契作、虱目魚,聽起來很農漁業,為什麼吸引《商業周刊》編輯團隊注意?甚至動用三位記者、五位攝影、兩位研究員,耗費一年追蹤?
因為,它不是一般的交易。它由中國負責對台事務的國台辦,居中促成,以「照顧」台灣農漁民為出發點,協調中國大型企業當買家。
並且,這也不是一般的兩岸貿易採購,它是以「契作」方式,由大陸買家透過台灣在地企業,與學甲一百戶漁民,以約定的價格、時間,購買一定數量的虱目魚。這也是國內第一宗虱目魚契作。
這天,東方國際水產中心,已經不少人圍在虱目魚專櫃。這專櫃,堪稱當天會場最熱門的角落。
上海最大的水產供應商上海水產集團,在國台辦示意下,跟台南學甲食品公司,簽了這張300萬台斤虱目魚契作的訂單,總價約1億8000萬元,9/28這天,虱目魚首度開賣,以每條人民幣十元,在上海購物節促銷,人民幣十元,約為新台幣47元,是台灣市價的一半。
反觀帶魚,號稱上海家魚,是一條平民魚,一斤(五百公克)賣人民幣17元,一條帶魚至少一斤以上,超過20元,是虱目魚的兩倍。
魚便宜,不少人搶買,有人買一條,有人買三條,還有魚販訂了五箱。
台中來的廚師池建德,現場料理虱目魚,香味四溢,他煮了六道,有乾煎、紅燒、塔香、甘樹子、魚丸湯、粥。在台灣,加薑絲、蔥花,鹽,就上桌的虱目魚粥,在這裡,還要加沙茶醬。
上海水產集團董事長湯期慶、副總裁唐文華、董事會顧問楊寶生也來了。大咖到場,顯然很重視。
楊寶生是虱目魚契作負責人,為了這宗契作,他已到過學甲三次。他解釋,上海水產的促銷策略分三階段:第一階段,配合上海購物節,9/28在上海水產集團旗下的東方水產辦六天活動,上海大潤發,也同時鋪貨銷售。
第二階段,12月10日,在上海的西南邊,虹橋機場附近的光大集團,辦另一次展售會,那次規模較大。第三階段,打算賣到水產較少的內陸,例如新疆。
虱目魚將從上海東北,賣到上海西南,接著往內陸走。這條原產在熱帶海域的魚,竟然會被送到遙遠的溫帶內陸銷售,真不可思議。
為追蹤這場新賽局,我們從台南學甲,追蹤到深圳、武漢、上海、北京、遼寧、台北,橫跨兩岸,七個城鎮,深入一般媒體難以進入的談判現場,忠實記錄促成此事的兩岸新商人,以及首度為中國「代工」的台灣漁民,心裡的算盤、矛盾與期望。
400多天、七個城鎮,我們寫下44篇、近六萬字日記。這批手稿,是台灣媒體針對這歷史性事件,最珍貴的紀錄。
許久,學甲沒有遊客,也沒有鎂光燈,這是一個被鎂光燈遺忘的小鎮,卻在ECFA時代,重新被鏡頭對準。
《商業周刊》下週(第1249期)將揭開這一整年的故事。我們衷心希望,漁民生活變好,小鎮日益繁榮,但,絕不能只靠政治訂單,而要把政治訂單,轉換為可長可久的商業訂單。唯有如此,小鎮才能降低外部衝擊,將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