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屏東高中展開搶救校園合作社,反對超商入駐校園的同時,同在屏東的內埔鄉內,卻發生了另外一個奇蹟。
這裡,遊覽車絡繹不絕,所有人排隊進入40坪大小的商店裡搬貨,熱鬧景象,不遜於台北101大樓或是新光三越百貨。
位在屏東縣內埔鄉,附近人口不超過五萬,距離市區約有20公里的屏科大內,有一間年營業額破億元、全台灣最賺錢的合作社。儘管淨利率近一成,年營收卻成長了20倍,去年更突破一億元。
在這個缺乏資源、位在台灣最南端的技職大學,有兩個人,在市場縫隙中找到別人認為毫不起眼的商機,共同孵出這個破億小金雞。
一位,是屏科大食品科學系教授謝寶全,他開發的薄鹽醬油,去年就賣了57萬瓶,營業額高達5000多萬元,還讓醬油成為屏東名產;另一位,則是負責管理的屏科大合作社理事主席邱武霖。
邱武霖接手合作社理事主席時,合作社的淨利還不到30萬元,「繼續和便利商店、大賣場賣一樣的東西,進貨價永遠比別人高,消費者也不想來,」他體認到,要和競爭者拉開距離,應該從市場區隔著手。邱武霖心想:什麼商品是別人沒有的?重新檢視貨架上的所有產品,有個東西引起他的好奇:不添加鉀離子的薄鹽醬油。
然而,產品再好,不做行銷也沒人知道。當時一瓶69元的薄鹽醬油,約比市售醬油貴三成,每天賣不到100瓶。為了增加產品曝光率,謝寶全從銷售金中提撥1/3投入研發和行銷。每年的台北世貿生技展,謝寶全甚至站在世貿門口「送」醬油,四天展期就送出了四千瓶。
免費策略奏效,有些大專院校的教職員「試用」之後主動回購,「謝老師送醬油,一年都花到30萬元以上,」邱武霖坦白當時合作社不可能做平面或電視廣告,只能以這種鴨子划水的方式累積產品知名度。
靠著主力商品打出口碑,屏科大合作社的年營業額,前三年每年至少都有40%的成長,光是專利醬油便占總營收的五成,其他自製商品則約占四成,食品科學系教授研發的產品是大宗,還有農場生產的薏仁漿、牛奶等,僅有一成營收是外來商品。
但,要增加利潤,也必須引進外來商品。可是過去缺乏管理機制,有些東西放在架上一個月可能賣不到五件,所以合作社學習超商建立一套貨品上架制度,依三個月的銷量門檻來淘汰滯銷商品,五年來,利用自家產品培養了一群死忠顧客後,才把外來商品的比重調高到五成,雙管齊下來帶動營業額。
結合研發專長和行銷通路,小小的合作社,運用企業經營手法,不但創造商機,也證明了在相對弱勢的環境中,只要善用資源,就能打造出屬於自己的競爭優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