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台灣該跟DRAM說Bye Bye了嗎?
這個問題,將反覆出現在這篇文章裡,無論是投資者、政府官員,還是社會大眾,都該想想,台灣從2001年世界先進退場,不再研發自有技術後,這過去11年的DRAM發展歷程,究竟為台灣留下了什麼?
1990年代,DRAM產業大好,1995年,茂矽被投資人戲稱為「卯死」(台語諧音),因為只要買到茂矽股票,就有機會大賺,1995年,茂矽每股盈餘(EPS)衝上12元,讓台商捧著權利金,找國外大廠合作。自力研發的路難度高,賠錢機會大,走國外技術授權,獲利更快。
於是,當2001年台灣唯一堅持自我研發DRAM的世界先進正式退出市場後,台灣DRAM變成無根的豆芽菜。
2001年之後,台灣沒有自有技術,一旦景氣壞到谷底,技術母廠倒閉,台灣DRAM廠就得再找新的合作夥伴,再花一大筆錢更新製程。
舉茂德的例子來說,就一路從德國英飛凌(Infineon)、韓國海力士(Hynix)、日本爾必達都合作過。一有大廠破產,台灣廠商又要再付一次代價,現金不斷流出。在兩兆雙星的目標下,政府只得一次次協助DRAM業找資金過關。
「別人是做Value add(加值),成本1000元收1100元,我們是做cost reduction(打折),別人賣兩千元的東西,我們賣1700,還覺得自己很賺錢。」一位半導體業總經理觀察,沒有從基礎建立根基,台灣政府卻想把豆芽菜變成大樹,衍生出一堆怪現象。
現在台灣五家DRAM廠中,仍由台灣廠商占大股,握有主導權的,只剩下南亞科一家。台灣廠商每天喊著要政府紓困,但結果是讓美國和日本便宜取得DRAM製造基地。
去年爾必達急缺資金時,全世界只有台灣還能讓爾必達掛牌募資,爾必達不但以21元的高價掛牌,掛牌價幾乎就是最高價,而且掛牌一年後就破產,等於是讓台灣7千500名投資人替爾必達奉上42億元經營資金,平均一個股民損失接近56萬元。
從2008年以來,所有人爭論的焦點在於,「台灣如果取得爾必達的自有技術,就一切有解。」
但事實是,台灣原本計畫投入千億元合併的爾必達,雖然擁有自有技術,卻比南亞科、華亞科還要短命,破產時的負債,也不比台灣廠商少,這是因為DRAM競爭,已經走向多種技術布局競賽。
爾必達的敗因之一,就是因為技術布局不夠完整,沒有搭上NAND FLASH起飛的風潮,「爾必達NAND生產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東騰創投董事長王安亞觀察。
如果,當時台灣政府真的買下了爾必達,並且讓台廠倚靠爾必達做技術轉型,恐怕更是越幫越忙。
這是花掉逾十年時間,九千億元學費,學到的一堂課。不管最後台灣產業是否決定要向DRAM業告別,想清楚自己的策略,才是關鍵。搖擺不定,傷的不僅是廠商,付出代價的,還是所有納稅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