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中壢龍岡地區的忠貞市場裡,藏著大大小小四十多家的米干店,家家各有特色,但卻沒有一家像「九旺米干」這麼瘋狂。還沒走到店裡,就先看到屋外的竹棚架上一面面的小國旗隨風狂舞,店內觸目所及,天花板、牆面上也不乏國旗的蹤影。
但這無關政治、非關黨派,年屆七十的張老旺,對於國旗深厚濃重的感情,來自對於父母親的感念。電影《異域》裡,那一齣齣游擊部隊在槍林彈雨中的作戰場景,曾經如實的在張老旺兒時的生活中上演。民國三十八年大陸淪陷後,張老旺才不過七歲的年紀,他的父親是滇緬游擊隊的隊長,帶著他和母親在滇緬邊境作戰。那時隊伍一路打,一路失散,眼看著人數越來越少,母親特別找來了紅、白、藍布,縫製了一面大國旗,讓父親帶著走以號召同志。
每回移動到不同地方,父親就會找個制高點登高張旗,成為指引失散軍人重新集結的燈塔。跟隨著那面旗,張老旺一家及一票孤軍,就被國民政府從滇緬邊境接到了台灣,他們在中壢的忠貞新村落了腳,這批來自「異域」的新移民,也將雲南、泰緬一帶的文化與飲食移植到了台灣。
四年多前,張老旺和來自金三角(緬、寮、泰等國之交界地帶)的太太李茹蕙,一同開設了國旗屋,賣起了米干。當年那面打游擊的國旗,已隨父親下葬入土,但他用另一個方式,把心中的國旗一面面的找回來。
米干是滇緬一帶的傳統食材,以在來米製成,和台灣客家粄條相似。九旺米干的湯頭也是老旺所自豪的,那是來自於太座李茹蕙所調配的金三角家鄉味。張老旺在一般米干用的大骨湯中,再加上了自製的「紹子」,這像是台灣的肉臊。將大蒜、生薑、紅蔥頭等辛香料爆香,再放入絞肉同炒,將原本滑嫩粉潤的豬肉拌炒至焦黃乾香,為大骨湯提味,再加入雲南口味的豆瓣醬,就成為九旺雲南米干的湯底。
雲南米干每碗都是現煮的,客人點菜之後,老闆娘會先將剛做好的米干入水汆燙,放進碗中,並擺入蔥花及自製酸菜。接著再舀起一勺湯汁,在小鍋裡加熱,放進豬肉片、豬肝與雞蛋同煮,在材料熟化微嫩之際離火,澆淋在米干上頭,熱呼呼的端到客人眼前。
這碗米干,看起來貌不驚人,卻藏著千滋萬味。醃菜的酸、豬肝的嫩、蛋黃的稠、米干的滑、湯頭裡結合了肉汁與紅蔥頭等材料的鮮香,外表質樸,內裡倒是真誠濃烈,就像老旺本人一樣。
張老旺的人生像演戲,齣齣盡興淋漓,當過職業軍人、校車司機。後來在道上賭場打混,卻又遭拖累被追債,差點連命都送掉。人生的後半場,回家扮演一位米干店老闆,村子拆遷了,他用米干和打歌,再度凝聚老鄉們的情感。
開米干店,張老旺延續的不只是父母親對於國旗的忠貞之情,還有那份村子裡的溫暖人情。異域回不去了,但這裡,永遠會是安身立命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