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高宗乾隆把玩古今、融會東西,是中國最會「玩」的皇帝。學者粗估,兩岸故宮(台北69萬件,北京逾150萬件)加上戰亂中流落全世界的,故宮藏品高達兩百多萬件,其中一半以上出自清朝,尤其是乾隆任內所燒造、蒐羅的寶物估計高達其中的七成。
玩這麼大,是因為他最有條件。從夏朝到滿清,中國四千年世襲帝制長河中,輪番登場了大約一千位君王。若要票選最「好命」皇帝,乾隆一定拔得頭籌:他的接班最順利(由祖父康熙欽點並親自撫育),掌權最久(在位60年,讓位給兒子嘉慶後又當了三年太上皇),壽命也最長(88歲)。
在他統治下,清帝國的文治武功都達到顛峰:他將新疆納入版圖,疆域達到1千453萬平方公里,是明朝的兩倍;60年間,中國人口翻了一倍,逼近三億人;國庫白銀則暴增兩倍到八千萬兩,還有餘力多次減免全國賦稅、漕糧。然而,他退位不到半年,嘉慶元年,南方就爆發白蓮教之亂,大清帝國迅速走向衰頹,故宮再也不復昔日輝煌。
做為中國歷史上最有權有錢的收藏家,乾隆是文物的蒐羅者、整理者、仿製者、創新者,可能也是最大的「糟蹋者」。關於他和故宮的故事,三天三夜也說不完,但可以透過以下幾個層面去勾勒。
審美觀:貴古崇洋愛奇巧
乾隆不是至情唯美的藝術家皇帝,他的一切品味,背後都有「帝王形象」的考量,都以「統治」為出發點。「端嚴,華麗,有西方巴洛克主義的裝飾風格,但又不能失去帝王的大器風範。」這是學者們對乾隆審美觀的一致看法;「以古為貴,以洋為美」,則是這種審美觀的表現。
首先,乾隆是很「崇古」,而這跟「繼承中華道統」的用心有關。
國學大師辛意雲表示,滿清統治者是關外異族,為了有效統治人口龐大的中原漢民族,從建國之初就汲取金朝和元朝的教訓,力行漢化,以文教治國;一方面廣開科舉,以官爵籠絡讀書人,而另一方面又以絕對專制的高壓手段,箝制民間思想發展。
康、雍、乾三位皇帝不僅從小熟讀四書五經,還能寫一手好字,欣賞戲曲,營造園林,品評文物,藉此表達自己完全認同、融入中國傳統,甚至青出於藍。
「可以說,乾隆就是一個典型中國文人的無限放大版,」故宮指導委員、前科博館館長漢寶德表示。
現在去故宮,處處可看到乾隆的題詩,他的「三希堂」裡,收藏了晉朝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以及王珣的「伯遠帖」。「三希」的意思,除了表示對這三件稀世珍寶的喜愛,對老師「二希先生」蔡志遠的景慕外,也有「士希賢,賢希聖,聖希天」的自我期許。
對於故宮歷代珍藏的骨董,乾隆也像個老學究一樣,仔細把玩考據。他會細看出土器物上面的斑痕,推測它在墓坑裡的保存狀況,還在許多器物上題詩,表達以古為貴之意;他說「古丙科為今甲第」,意思是原本被古人列為丙等的,因為稀有,現在都成了寶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