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一日,在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的「觀禮」下,香港新任第四屆特首梁振英正式宣誓就職。這一天,也正是香港回歸中國的十五週年。
就在上任十天前,梁振英被揭發自家的違建醜聞,和今年三月對手唐英年選舉落馬的理由如出一轍,讓「反梁」情緒一時難以消滅。他「親北京」的色彩,更讓港人質疑一國兩制下「港人治港」的原則,早已被「黨人治港」取代。
但除了梁振英的個人爭議,更深層的問題,在於香港人對於中國當局的信任感越來越薄弱。即使香港的國內生產毛額(GDP)1997至今成長三成,連續18年被《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評選經濟自由度全球第一,但近年來香港與「祖國」之間的心理距離卻是漸行漸遠。
○八年來,內地人占據香港物業成交量逾三分之一,至一一年房價更狂飆八成。依照人口比例,香港億萬富翁的密度是全球第一,將近美國的四倍;同時,香港卻也有20%的人口,仍舊生活在貧窮線以下。
究竟,回歸的15年裡,是中國,抑或是香港得到的更多?
事實上,鄧小平當年收回香港,是基於香港能為中國提供現代化幫助。據傅高義所述,鄧小平1977年復出後訪問廣東時,討論香港問題的重點不是收回主權,而是「中國可望在金融、技術和管理領域得益於香港,即使中國收回主權後,也要讓香港保持繁榮。」
固然香港可說是受惠於大陸近年來開放觀光、CEPA(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等好處,但是另一方面,中國也因為有了香港而帶來了龐大資金與利益,香港與中國間的關係並不是中國單方面「天朝賞賜」,而是雙方平等的「互惠互利」。
但是中國當局似乎認為香港當今的繁榮,是北京恩賜的,這從今年初香港大學一則民調事件就可見端倪。
今年一月初,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畫,電話抽樣訪問1016名市民的調查結果,受訪者三成八自稱「香港人」,一成七自稱「中國人」,自認「中國人」的比率創歷年新低,這份民調主持人鍾庭耀立刻成為中共嚴厲抨擊對象。
以「恩人」自居的中國當局,另一方面卻放任內地孕婦蜂擁赴港,至少17萬新生兒耗費了在地的醫療資源;自由行每年湧入近兩千萬人次,香港也被漠視文明規則的內地遊客占據。加上越來越多對於經濟事務的干預,威脅香港在商業上的成功。正是中國對港的高姿態,讓香港對中國的認同從2009年起每下愈況。
雖然香港已是中國唯一能公開談論六四的土地,但一向以「法治」為傲的香港人心裡,言論自由受到打壓,更凸顯中國與香港「不是一家人」的差距。中國若仍想以「經濟統一」達成「政治統一」,能否以尊重贏回香港民心,將是下一個十五年裡最關鍵的功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