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她很清楚,徒有創意而無法執行,則一切都是枉然,因此她很重視實現創意的方法。而希莉格自己的事業發展,正是她所提倡的創造性思考的最佳寫照。 希莉格於1985年得到史丹佛大學神經科學博士,目前為史丹佛科技創業計畫執行長,致力於高科技創業教育,鼓勵學生以創新方式解決世界上的任何問題。簡言之,她教的是創造力、創新和創業精神。
希莉格小時候上家政課差一點不及格,因為她做的巧克力布丁發生爆炸,弄得到處都是。她拿到神經科學博士後,寫出《科學爆米花:不可思議的廚房實驗室》,來討論烹調的化學。她說:「我對實驗室發生的事情瞭若指掌,但對於廚房裡發生的事情卻不是那麼清楚,一旦我了解以後,廚房裡發生的災難就減少許多。」
她的上一本暢銷書《真希望我20歲就懂的事》起源於4年前,她希望和兒子分享但願自己20歲時就明白的事,所以,她開始在清單上列出年輕人想在世界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就該明白的事。幾個月後,她應邀對史丹佛學生做一場演講,題目訂為「真希望我20歲就懂的事」,同時在演講中穿插一些關於創業家和創業思考,成為這本書的靈感來源。
解析《學創意,現在就該懂的事》6個軟性技能,發現你的創意基因
在這個步調快速的社會裡,婷娜.希莉格以創新的教學方式,教導來自不同科系的學生,讓他們結合科技訓練與「軟性技能」,把問題變成機會。
由日常生活中發掘出來的新點子:把棒球帽倒過來釘在牆上變成的一個小籃框;裝雞蛋的小杯子裡面放一塊海綿當耳環座…… 亞馬遜網路書店(Amazon)最初是讓顧客上網訂購實體書籍,後來亞馬遜書店重新定位,積極踏入電子書市場,甚至設計自己的電子書閱讀器,獲得了空前的成功。
我們總以為創意是一門大學問,也總是羨慕公司裡有創意的人,羨慕他們總有數不清的好點子,自己則常常上窮碧落下黃泉的想不出一個驚人的主意。
結合內外部要素,啟動創新引擎
婷娜.希莉格(Tina Seelig)在史丹佛大學教授創造力和創新課程,已經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她也擔任不同公司的諮詢顧問。在新書《學創意,現在就該懂的事》中,她認為人人都是天生的發明家,創造力可以經由學習而提升,創造性思考則是透過有系統地學習工具來激發創意,啟動創新引擎的一個過程。
她以為創新引擎的啟動需要不同的要素,而這些要素彼此相互影響,協力運作。
創新引擎3個內部要素是知識,想像力和態度:
●知識是點燃想像力的燃料;
●想像力是變成新構想的催化劑;
●態度是啟動新引擎的火花。
創新引擎3個外部要素則是資源,環境和文化:
●資源是社區裡所有的資產;
●環境指的是本地的環境,包括你的家,你的學校或辦公室;
●文化是社區中共同的信念價值和行為。 經過一定的練習,希莉格相信,「每一個人都有機會學到如何啟動創新引擎,發揮創造力,產生驚人的構想,創造無比的價值。」
打破思考框架,進行聚焦式創新
創新的第一步是打破平時思考的框架。事實上,每一個人在小時候對各種事物都充滿了好奇心,只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大家開始期待我們努力工作,好好規畫未來,而不是時下的實驗和無止盡的探索。 在這些外在壓力下,我們致力於達成別人的期望,而封閉了自己的好奇心,捨棄了自己的想像力。
所以,啟動創新引擎的第一步就是開始打破自己想事情的方法,最簡單的就是開始問一連串的「為什麼?」當你試著由別人的角度看事情,而不再只是由自己的角度出發時,任何事情都產生了更多的可能性。
要成為一個具備創新能力的人,敏銳的觀察力是不可或缺的特質。當我們做重複性動作如開車、走路時,我們會自然的關掉我們的注意力,只注意視線所及的事物,而不會設法開啟更廣闊的視野;我們也常會只注意自己預期看到的東西,忽略周圍的其他訊息。
觀察力是可以訓練的。我們只要把眼睛張開,注意觀察,問一大堆問題,我們就會在周遭發現一堆的精彩事物。
有意義的觀察,需要從近觀到遠眺,必須反覆調整觀察的距離和角度,做聚焦式的觀察,注意到每一個細節,到最後,無論在哪一種解析度下,型態都非常明顯。 我們不只要觀察,更要學習把觀察到的東西記錄下來,不論形式是文字、是圖畫或者影像,將觀察所得消化吸收後內化,再選擇在一個適當的時機,用最適合的媒體把它表現出來。
著名的編舞家和傑出舞者泰拉‧夏普(Twyla Tharp)就是如此。她會把所有的觀察和想法寫在紙片上,然後丟到不同的盒子裡,每個盒子代表不同的創作計畫,等到編舞需要靈感時,她就會到不同的盒子裡去挖寶。
改變環境,轉換角色,甚至於重新定義自己的產業都可能引發更多的可能性。而其中的一種做法就是把不同的東西連結在一起,比如說;把高跟鞋和三輪車放在一起會是什麼?很多點子在一開始的時候都顯得荒謬,但是正因為這種荒謬的組合,反而會激發出人意料的想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