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咖啡店,單店坪效可達連鎖咖啡店龍頭星巴克(Starbucks)1.8倍?
站在台北市信義、敦化南路口,這裡是咖啡店一級戰區,知名連鎖品牌如星巴克、怡客等紛紛進駐,方圓五百公尺內,統一超商City Cafe便有四家分店,競爭激烈。然而,強敵環伺下,一家僅僅八坪大的咖啡店卻在其中竄出。
2009年開幕的咖碼股份有限公司「cama cafe」現烘咖啡敦南店,店面大小不到星巴克五分之一,但光靠平均單價五十五元的外帶生意,一天就可賣出六百杯咖啡,單月業績超過百萬元,是cama cafe全台48家門市中最賺錢的一家,絲毫不受鄰近競爭者的影響。
敦南店的成功並非單一個案,循著「專營外帶、小坪數、現烘咖啡」的商業模式,cama cafe近年在全國北、中、南都會區快速展店,並專挑辦公商圈進駐,大膽與強勢品牌爭食大餅。
自2010年開放加盟以來,cama cafe全台店數從○九年的四間成長至48間;光是今年一整年,店數就淨增加29間店,超過全台總店數的二分之一,單店單月營收平均可達50萬元。
cama cafe厲害的不只是展店速度。與店面平均50坪的星巴克相較,活用外帶的高流動量,只有八坪的cama cafe單店坪效可達6萬2千500元,是星巴克3萬4千元的1.8倍(編按:以2011年星巴克營收52億3千600萬元、254家分店、平均50坪計算)。
「cama cafe今天的成績,建立在City Cafe開拓出的咖啡人口上,」台灣連鎖暨加盟協會秘書長洪雅齡解釋,隨著超商深入大街小巷,其附設咖啡也開始接觸到過去不喝、不懂咖啡的「初學者」。
「我是故意挑在星巴克旁邊開店的!」cama cafe現烘咖啡創辦人何炳霖承認,星巴克客群的確與cama cafe有所重疊,但他們鎖定的是其中重視價格與便利性的外帶族群,「例如,星巴克辦買一送一活動時,我們業績反而成長,因為大家沒有耐性排隊!」
「小店經營模式,也是cama cafe得以大量複製的主因。」洪雅齡分析,由於cama cafe基本店型多在十坪以內,加上商品組合簡單、純外帶,經營起來相對單純,對開店經驗不足的加盟主具相當程度的吸引力。
走對了第一步路,往後該如何永續經營,是cama cafe接下來的課題。「加盟體系擴張到一個地步,一定會出現問題,」咖啡協會副理事長、美碩國際總經理周溫培舉紅極一時的壹咖啡為例,在超商搶進平價咖啡市場時,壹咖啡總部因應不及,導致下游加盟主賺不到錢、分店品質走樣,店數銳減二分之一,是血淋淋的前車之鑑。
洪雅齡強調:「從50店到100店,是更大的關卡。」她認為,領導品牌仍然保有cama cafe做不到的優勢,如星巴克的客製化服務、門市氛圍等,若cama cafe不持續思考產品的附加價值,很容易被有意模仿的競爭者追趕過去。
第一戰只是開始,cama cafe是否能成為巨人可敬的對手,或僅止於曇花一現,是對經營者智慧與應變力最大的考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