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早一碗熱騰騰的味噌湯,可是比一杯黑咖啡還醒腦提神!
這是行旅全球,遍訪二千四百位以上味噌師傅的威廉‧夏利夫(william Shurtleff)與青柳昭子夫婦,在其著作《味噌之書》的發現。他們深入日本東北深山的長壽村,看到精力充沛的村民們幾乎家家自製味噌,平均一天喝上四到六碗味噌湯。
咖啡以酸性的咖啡因(加了糖又更酸)刺激神經系統,讓人急速睜開眼,但沒多久就失效,只好再喝成了癮。然味噌湯屬於鹼性食物,可鹼化血液,甘醇、濃厚的風味,溫和的喚醒神經系統,同時還能幫助消化吸收,舒緩胃酸。
其營養也是重點。江戶時代甚至流傳一句諺語:「與其花錢看醫生,不如花錢買味噌」。由黃豆、穀類(米或大麥)加鹽、水、麴菌經過自然發酵而成的味噌,能提供修護身體的八種必需胺基酸,就像優格所含的乳酸菌與酵素有助消化。
但對日本人來說,味噌湯更超越食物本身。「你願意一輩子為我煮早餐的味噌湯嗎?」這句不甚浪漫的求婚台詞,卻是含蓄日本人表達情意的沸點。
傳統的日式早餐,就是一碗飯、漬物、鹹酸梅、海苔及味噌湯。第一,它簡單,五到十分鐘就能立刻上桌;再者,它既暖胃又能填飽肚子。「早餐的味噌湯,可說是日本人的幸福指標,家常日子平淡過的小確幸。」著有《一個旅人,十六張餐桌》的張健芳表示。她回憶在日本生活的日子,寄宿家庭的媽媽每早優雅的、不厭其煩的從魚乾、昆布開始熬味噌湯頭,目睹這一切,讓在台灣總習慣趕打卡途中迅速解決早餐的她,感受到一種儀式性的慎重。
因此,味噌湯的滋味,跟代代相傳的米糠一樣,就是家,就是風土。「多半是柴魚昆布或大骨洋蔥為底,春天新筍,秋天栗子,因旬更換,一盅湯碗即可感受四季變化,家家各有祖傳配方,以不同比例調拌幾種口味的味噌,口味才能呈現不同層次。」張健芳描述。
雖說味噌湯好像跟什麼都百搭,但真正的日本人可不這樣喝。
嫁做台灣婦的日文老師小宮有紀子,在我請問她能否多放點豐富食材時,面帶難色的婉轉,卻堅定告訴我,味噌湯一般只有兩種料,而且都是蔬菜類,冬天可能是白蘿蔔和海帶芽,秋天是放菇類,而夏天有豆腐,「我爸爸最喜歡洋蔥與馬鈴薯。」
雖然不是天天日式,但應老公和女兒們要求,捏個飯糰配上一碗熱味噌湯,常常出現在家中早餐餐桌。雖然小宮謙稱自己不是廚藝高手,但看她煮味噌湯可是一道工序都不馬虎。
從熬昆布、柴魚高湯開始,不假手「烹大師」(日式調味料)。浸泡昆布的水,用小火慢燒三四分鐘,可不能把昆布滾皺了,之後撈起再撒一把柴魚片,待它沈落鍋底,熄火濾起即成高湯,散發濃濃的甘香柴魚味。
日本茶道料理大師辻嘉一論味噌湯:「味道要細緻、繁複、精巧,和茶道恰恰相同。好的味噌湯如同廟鐘,餘韻中蘊藏著無限奧妙,讓客人一碗接一碗……這是道地的日本味。」也正因為味噌湯的千變萬化,被文人們喻為「漆碗中的俳句」。看著小宮三歲的可愛小女兒捧著湯碗呼嚕下肚的滿足表情,早晨的味噌湯,確實足以成為美好一天的開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