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個多月,幾乎每家銀行門口都掛紅布條,宣告自家的人民幣優惠方案,存人民幣也成了全民運動,自二月六日開辦人民幣存款以來,國內人民幣存款總額就達到人民幣一百三十億元(約合新台幣六百二十億元)。
相較之下,香港開放人民幣存款後,從二○○四年至○九年,花了五年時間才累積到人民幣六百億元的資金規模,銀行業預估,國內人民幣存款半年內就可望達到人民幣六百億元,進度比香港快了十倍。
人民幣業務開跑,不僅和香港競爭,金融機構之間也掀起了吸收人民幣存款爭奪戰。
雖然人民幣可望利息和升值兩頭賺,但民眾搶存人民幣之際,不可不知三大陷阱,包括利率扣除買賣價差和手續費等成本後是否有賺;人民幣升值空間有限,未來定存利率將大不如前;以及商品選擇不多等。
當各家銀行祭出人民幣定存高利專案,讓許多民眾趨之若鶩,以為可以匯差、利差雙賺,但是,存人民幣除了考慮利差、匯差之外,如果最後要換回新台幣,還必須留意買賣價差,以免定存利息被吃掉。
人民幣開辦之初,為了搶攻市場,各大銀行紛紛推出超值高利率,利率近三%,吸引不少民眾搶存,但農曆年以後,國內銀行的人民幣存款水位已超過一百億元,高利率專案也陸續結束,利率多半拉回一%至二%左右。
不僅如此,短天期定存是這波人民幣搶錢大戰的主力戰場,農曆年前後,多數銀行針對三個月、較短期的定存,推出優惠利率方案,如元大達三.五%,但優惠利率的蜜月期只有三個月,換言之,三個月後,利率就會打回原形。
目前國內人民幣商品的選擇不多,只有投資型保單、少數結構型商品,連寶島債(企業在台發行的人民幣債券)也還未開放讓一般投資人購買。
永豐銀行商品行銷部副理李育泰指出,一旦三個月高利定存方案結束後,投資人難以找到報酬率不錯的人民幣商品,可能被迫接受較低的人民幣定存利率,只有微利的報酬率。
元大銀行資深副總吳鴻麟表示,市面上的人民幣保單,幾乎都是投資型保單,由於具有投資風險,對保守型投資人的吸引力不大。未來,保險業者推出採固定利率的傳統型保單,預定利率高於新台幣保單,買氣才會更旺盛。
而且,這些人民幣保單,全都連結到在香港掛牌的人民幣計價指數股票型基金(ETF),績效受制於大陸A股的表現,富邦人壽財務精算處執行副總董采苓表示,大陸股市近期較為震盪,加上過去表現欠佳,讓許多民眾有點害怕,影響了購買意願。
同樣的,投信準備推出多檔人民幣計價基金,但仍在送審過程,可能要四月才能面世。
雖然國內掀起一波人民幣投資風潮,但目前國內很難找到超過三%報酬率的商品,再扣除換匯成本,人民幣投資收益相當有限,除非是長期性的投資,期待人民幣升值,否則,短期內人民幣投資只有「微利」可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