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ar Wennie,
台灣根本沒有機會發展品牌,過小的市場、沒有國際視野的經營者、低毛利的策略思維,走不出22K的困境。 ~Randy
Dear Randy,
先來說一個真人真事。
事情發生在1970年代的委內瑞拉。貧富差距與毒品氾濫,讓這個國家產生嚴重的毒品與犯罪問題。就如同現今多數國家面臨類似問題一般,當時的委內瑞拉對此束手無策,自幼學音樂的準演奏家荷西‧安東尼歐‧艾柏魯(Jose Antonio Abreu),為了尋求改變國家命運,轉而攻讀經濟博士學位,步上社會改造之路。
成為經濟學者的艾柏魯,並沒有放棄音樂。他發現拉丁民族的音樂天分與熱情,是很獨特的資源。如果孩子能愛上音樂,就會遠離毒品,國家就有希望。他說服這個南美最大產油國,從產油所得中提列基金,在全國各地成立青少年管弦樂團,38年下來,成立超過100個樂團,不但協助30萬貧童脫離毒害,孩子變得愛學習,教育環境也改變了。
研習組織管理的我們,可以看出這是典型的策略管理。問對的問題:如何才能讓社會長期減少毒害?找對的方向:從孩子的教育下手!正確定義組織獨特核心能耐:音樂,尋求與策略目標共利的長期資源,然後堅定往前。
然而,說來總是容易。假想這是發生在我們這個社會,那個出身上流社會家庭的孩子,成為經濟學者之後會做些什麼?開始在媒體發表評論,痛斥政府官商勾結導致貧富差距;外匯政策導致出口失去競爭力……等等。然後成為名嘴,當上民意代表,在國會殿堂上繼續當個評論者。
如果總結台灣這20年來的發展,我們難免要遺憾,這個社會過多的評論者(commentator),過少的實踐者(performer)。然而,這樣的遺憾,也只是另一種沒有力量的評論。
同樣也是真人真事,自幼罹患妥瑞氏症(Tourette's syndrome,一種神經運動疾病,會不由自主產生抽動與發出怪聲)的布萊德‧柯恩(Brad Cohen),從小在老師厭煩、同學嘲笑,連父親都放棄的困難中,將疾病當成老師,「強迫我學習怎麼應付它,同時也給了我達成夢想的自信心。」疾病帶來的孤單童年,讓他決心做個好老師,他不但做到了,而且成為青年勵志演說家與作家(他的著作《站在學生前面》同時被改編成電影)。
柯恩說:「我們每個人都有權利選擇我們的生命之杯是半滿還是半空。」當我們認為自己的生命之杯是半空,不免就會是個評論者;當我們感覺生命之杯有了半滿,就一定擁有一些力量、一些資源,做一個有行動力的實踐者。
~Wennie
林文玲
《經理人月刊》《數位時代》總編輯長。因為擔任財經記者啟發對組織行為的高度興趣。先後曾任電腦家庭出版集團總經理、遠見雜誌群總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