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屏溪發源自中央山脈玉山,是台灣流域面積最大的河川,也是高屏地區的水源命脈。一條年平均降雨量二千五百毫米的豐沛大河,卻因降雨豐枯差異高達九倍,全年降雨集中夏季,加上水土保持不良以及人為的破壞,使下游的高雄,成為全台灣缺水風險最高的地區。
四月清明節這場雨,雖然暫時解了缺水窘況,但大雨挾雜泥沙入海,至今河中依稀可見散不去的混濁,如果這場雨再多下幾天,水再多都會濁到難以取用。
雨來了,水利署長楊偉甫也宣布南部地區四月底前不限水,一時之間,過去三個月來從中央到地方的抗旱氣氛全不見了。但接下來呢?
水利署南區水資源局局長賴建信分析,高屏溪是高雄市主要水源,豐水期時大量水進來,卻苦無蓄水的水庫,多數川流入海。枯水期時水量下降,影響生態保育以及灌溉需求。水利署希望興建高屏大湖,將豐水期的水留下來,不只能常態每天供水十萬噸,當豐水期濁度高時也有很大的備援能力。
然而高屏大湖開發案,去年六月重啟環評後,經過十個月、四次專案小組審查,三月十三日在環評大會中以十比六遭否決,全案退回經濟部就土地利用、水資源調度管理、多元替代方案、以及開發必要性做整體檢討。
開發案受挫,楊偉甫仍強調這是因應高雄缺水最重要的方案,不過他也認為,如果社會的共識已認為不應開發水庫,未來多元化供水方案、節約用水變得更加重要。水利署提出了多個替代方案,例如,都市廢汙水回收再利用、海水淡化等,部分方案也適用全國。但許多方案似乎可行,背後卻是問題重重。
海水淡化做一噸水要用三度電,等於用能源換取水源;並且,淡化過程產生的滷水排放海洋,也會有汙染問題。至於都市廢汙水回收再利用,是水利署認為最可行的替代方案,但其代價高昂,能否普及也是一大問題。
水利署提出的另一個方案是自來水減漏,這點也是跟民間最有共識的部分。
過去多次高屏大湖環評審查時,地球公民基金會山林部主任楊俊朗提到,水利署曾補助台北市自來水事業處五十五億元,降低漏水率四‧一七%,每天節省漏水十五萬八千噸。興建高屏大湖須耗資八十六億元,可多提供每日十噸水,北市用八成的錢,省一‧五倍以上的水,後者效益比前者大得多。
但自來水減漏老生常談、成效不彰,關鍵在於考量到成本,成效總是有限。
這個過程,須取得路權,分區停水,須由地方政府協助許可施工路權。此外,準確「抓漏」也攸關成效的優劣。
或許水利署總認為水價太低導致民眾對節水無感,但水價調漲不易,與其抱怨還不如想想還有什麼鼓勵節水的政策。例如在枯水期鼓勵不種用水較多的水稻,乾旱季有不同的水價,水價收費方式應更能鼓勵節水等等。
高屏大湖三月十三日被否決,其中最主要原因是多位委員認為,時空環境已不同,未來水資源調度應從開發走向管理,並靈活調配運用。
如何建立節水型國家,不能只靠水利署道德喊話,拉高層級,成立國家型的節水方案,整合各部會以及地方政府,才能找到台灣水資源的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