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幢日式老宅,坐落在花蓮市區花崗街5號上,最早是台灣第一家兒童醫院「羽鳥醫院」,日籍醫師羽鳥重郎在1931年到花蓮執業,估算下來,屋齡至少也有七、八十年了。
買了房子之後,賴秋淑請工班進駐時才驚覺,整間屋子都已經嚴重傾斜。「拆掉重蓋還比較快!」工頭吳正雄當時這麼告訴她,但是,當初一句對屋主要保留房子的承諾,讓賴秋淑夫婦仍不顧一切的往前走,修屋預算從一、兩百萬飆升到近千萬。
談到老房子,賴秋淑的眼神閃閃發光、充滿驕傲,就像在敘述自家孩子的成長過程。重修這幢老宅,也像母親懷胎花了近十個月的時間。賴秋淑心裡有著強烈的使命感,不但要恢復老房子,更要恢復老工法。
「光是第一步『扶正』,就花了很大的功夫。」曾參與建造日式老屋的吳正雄解釋,想要保留老屋,穩固結構是第一要務,「這不是簡單任務,沒做過的師傅都會搖頭說不可能。」
當時8台千斤頂進駐,共使用了18條絞鍊,將整個屋頂都抬了起來,所有的柱子得要「拆一根、撐一根,再換一根,非常費工,如此才能將嚴重內傾的房子扶正。」而木材之間的榫接技術,用的也都是過去的木工技法。
然而,除了盡全力復舊如舊之外,賴秋淑也仔細思考:在留與不留之間,究竟,什麼樣的改造,才最適合他們現在的生活方式?
為了避免溼氣聚積在木頭地板下,夫婦倆決定拆除地板;他們同時移除天花板,以避免室內屋頂上的梁柱遭到蟲咬時,無法在第一時間發覺。
少了天花板與地板的日式老宅有著超挑高的空間,視線寬敞了,人的心也變更自在了。賴秋淑回憶,少了天花板的遮蔽,又想讓電線能在室內屋頂上走得漂亮整齊,「做水電的年輕人都研究到凌晨一、兩點,參考了很多以前的水電書籍。」往上看,白色的電線如吉他絃般,筆直整齊的行走在梁木之間,就像是木材上的裝飾品般賞心悅目。
「這裡真的很棒,木構建築冬暖夏涼,還能調節溼氣,雨就算下得再大,裡面也不會感覺潮溼。」整整有一年的時間,老宅沒有對外開放。對於這個得來不易的「寶貝」,夫婦倆都珍惜,一人鋤草、一人擦窗,讓時間靜靜緩緩的在這裡流動。
後來,賴秋淑的先生於是鼓勵她經營咖啡館,將這處得來不易的空間分享出來。從此推開門不只有檜木香,更開始飄散咖啡香。
不過,很有個性的夫婦倆說:「我們很討厭別人的批評!」開店之初,踢館的人比欣賞的人來得多,「這房子修得太新了、木頭的顏色太亮了、為什麼一杯咖啡這麼貴?」女主人提到,如果大家能夠了解這幢老宅得來不易,就能明白一杯咖啡兩、三百元背後的價值。
他們的出發點很簡單,純粹只是想要分享一處好的空間。來這裡聽女主人說老屋的故事,會看見她眼裡閃爍的光芒,「我希望大家來這邊好好感受空間,如果因此誕生作家或是哲學家,那就太棒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