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網路上有中國人、日本人來台旅遊後,對台灣留下了正面的評價,文章點閱率往往都很高。內容總不脫這裡好人很多、大家搭手扶梯靠右邊守秩序、人情味很濃之類的。每每看完後,大家的腦波突然都會變得很正向,而且還有種莫名其妙的光榮感。
另一個跟「好人」有關的話題則是兩性交往。
網路鄉民用「拿好人卡」來形容常被異性拒絕的人,反諷式幽默讓一個本該心碎的話題,在閒聊時變得舉重若輕起來,而且多了點趣味。
兩種不同的情境,對好人的定義一真一諷,卻同樣討喜。顯見大家都喜歡成為別人眼中的「好人」。但是,若把這樣的心情放到職場或個人競爭中來看,卻不見得真的可以讓自己成為一個「夠好」的人。
最近,編輯部正在製作一本給社會新鮮人閱讀的特刊,一天大家七嘴八舌討論履歷表話題時,有人問我從這幾年用人經驗中,可以給八年級生哪些建議?
當下我不假思索地回答,要在履歷表中,讓別人看出你是「好手」,而不是「好人」。
這個感想,或許也可以用來解釋為何企業老是喊找不到人,而年輕人抱怨找不到事的癥結。
好學生型履歷表:守本分,但看不出獨特性
在我所屬的集團,因為媒體屬性關係,找人時所處的位置算是相對有利,每年收到的履歷表中,明星大學畢業生佔比不算低。但為何還會有「好人」履歷表多,「好手」履歷表少的感受?
所謂好人履歷表,我指的並不是應徵者個性好或心地好,而是「沒有犯錯,但也不會留下任何印象」的履歷表。就像網路鄉民對戀愛被拒者的定義一樣:你是個好人,但我對你沒有任何感覺。
以剛畢業的社會新鮮人來看,好人履歷表包含幾個元素:畢業學校OK、學科訓練與職缺相關;社團、打工或海外交換經驗也都有;筆試時該回答的問題都有回答。但是看完整份履歷自傳後,卻又完全無法對這個應徵者留下深刻印象,即使有機會進入口試,答題也還算可以,但最後根據用人經驗,也找不到非用這個人不可的半點理由。
這類履歷表最大的癥結,在於沒有「故事」或讓企業端感到好奇的「差異性」。通常他們在大學期間,都算是謹守本分的學生,除了課業外,該參與的課外活動一樣也沒少,但他們從這些經驗中到底建立起哪些差異、有哪些特殊事蹟、對事情有哪些獨特觀點,在履歷表、筆試乃至口試中卻完全展現不出來。我將此歸類為「好學生型之好人履歷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