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沒見過面,印象來自何處?那就是──來自虛擬空間中的「你」。
「社群網站普及,讓人際關係變得很扁平,」網路行銷專家、關鍵數位行銷總顧問織田紀香指出。他認為,以前要接觸一個陌生人,態度得很謹慎,但社群網站出現後,可以先在網路上「做功課」,看對方有哪些共同朋友、最近在做什麼、休閒興趣為何,等於「在見面前,已先在網路上有了初步了解,甚至套上一個框框。」
這個現象是好是壞見仁見智,但既然個人「數位形象」的影響力已經先於真實生活中的面對面,這就成為上班族無法迴避的課題。
事實上,第一個會從個人在數位介面上的表現,解讀其能力、態度,並且建立評價的,就是企業。《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報導,美國北伊利諾大學曾做過一項研究,請研究員從Facebook照片、塗鴉牆、留言與興趣等面向,回答有關受測者「這人可靠嗎?」或「他情緒有多穩定?」之類的問題,6個月後,再將這項評比與受測者的工作績效評估對比。結果發現,在Facebook上呈現出的形象,和工作表現高度相關,像是做事認真、待人和善、求知欲強烈等工作特質,都能得到印證。
主導這項研究的北伊利諾大學管理學教授克魯普(Don Kluemper)指出,因為Facebook的使用形式,讓人很難掩飾個性,使Facebook可成為有效的工作態度觀察工具。
調查機構Jobvite也曾發布報告,美國93%的雇主,會瀏覽求職者在社群網站的資料;21%的求職者,透過社群網站找到理想的工作。
換言之,上班族在社群網站上自我經營形象,已不只是閒暇時的「選擇題」,而是直接和求職、工作表現連結。
既然經營數位形象的必要性已無庸置疑,最好的方式,就是主動出擊。
1.留下可被公開追蹤的線索
首先,針對最多人使用的Facebook,最好用本名經營,並可適度放上更多公開訊息,讓其他人在網路上搜尋你的名字時,能夠先跳出由你自己提供的資訊。
除了學經歷這些固定元素外,舉凡工作心得、趨勢觀察、時事評論,能展現自我想法、價值觀的資訊,都可以考慮公開讓每個人看見。甚至,能夠展現多元興趣、精采生活、重視家人的照片與心情,都能為自己的數位形象加分。
一旦開始這樣經營,往後別人在網路上要搜尋你,最先跳出的結果,就是經過自我管理後的形象。這樣的結果,和將所有Facebook資訊設定為只能讓朋友看到,以至於別人搜尋你的名字時,資訊可能全來自其他人的介面,跳出來都是自己無法控制的內容相比,對數位形象更有加分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