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耀松(左)、王幼青(右)共同種出台灣市占率第一的杏鮑菇,每三朵就有一朵出自青松農場的庫房。 (攝影者.曾千倚)
中秋節腳步近,全民烤肉必備、香氣四溢的杏鮑菇也準備上桌了。隱身在台中市新社區的青松農場,連續3年拿下全台杏鮑菇市占第一名。
根據台灣菇類發展協會及業者推估,目前全台灣的杏鮑菇市場規模,一年約在12億至14億元之譜,每日需求量約50公噸。而成功打響「天下第一菇」品牌的青松農場,平日出貨量就達18公噸。
青松農場由兩位老闆合資經營,一位是負責前端生產的王幼青,一位是負責行銷通路的陳耀松。63歲的王幼青研究菇類已近40年。他原本是國小自然科老師,29歲那年辭掉鐵飯碗,專心種香菇;他曾一度做到全亞洲產量最大。
但因為香菇管理不易、不適合大量栽培,加上921地震後,他跟當時也在種香菇的陳耀松各自的菇廠都垮了,兩人決定合夥,改種當時新興的杏鮑菇。
擁有技術
自己做菌種,維持高良率
青松農場的杏鮑菇連續3年穩居市場龍頭,其中3大關鍵就在於:菌種品質、供貨穩定、行銷自主。全台種杏鮑菇的業者約在50家上下,卻只有3家業者有能力自己做菌種。
經常走訪新社菇農的農業試驗所助理研究員呂昀陞指出,近來杏鮑菇業者栽種的不良率偏高,主要因為菌種商對菌種品質的控管不理想,有些菌種帶有汙染的雜菌,連帶影響到太空包的品質。
而青松農場不但有技術,能自己做菌種,更一手包辦太空包製作、生長栽培,具壓低成本的優勢。 陳耀松表示,目前青松農場菌絲走菌期的不良率維持在1%以下。
菌種品質不只影響太空包的品質,也會影響單位產量。「良率不到8成,絕對不會賺錢,」呂昀陞說,菌種一旦發生問題,可能讓菇農賠上百萬元,像青松農場就曾因為菌種保存的方式不對,好幾回一次就賠上千萬元。
製程更新
產量勝同業,提升毛利率
菌種所牽涉技術、栽培管理的製程更新,都會影響到良率。呂昀陞解釋,杏鮑菇的菌種超過5代培養後,變異比例會增加。農試所輔導青松農場學習的技術,主要就在於判斷菌種的活力夠不夠,並且設法將菌種「凍齡」。
其中,判斷菌種活力的關鍵技術,是一套完整流程。而所謂「凍齡」,就是指菌種保存技術,包括攝氏4度及-80度兩種。
多年來對菌種技術的注重、持續與產官界交流,使得青松農場不但能維持菌種品質,單位產量也相較一般業者更高。目前一包太空包的產量能達到300公克,勝過業界平均產量230公克;在生產成本差異不大的情況下,產量若衝高,就能提升毛利率,這是他們維持競爭優勢的關鍵。
面對挑戰
拉高產能,力抗中國低價品
即使做到台灣第一,仍然有來自中國、韓國的威脅。
例如,目前中國的太空包杏鮑菇一包產量可達400公克,因為他們使用的栽培介質取得成本比台灣較低,穩定度也較高;目前中國漳州杏鮑菇正常品一公斤出貨價只要人民幣5、6元,而青松農場全年平均單價一公斤約在80元至90元之間。
因此王幼青、陳耀松表示,目標要將單位產量提高到350公克,甚至400公克,以應對將來中國進口的競爭。此刻,青松農場面對的市場逆境,或許也是台灣農企業無法迴避的共同課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