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alive採訪團隊循著嚮導楊偉仁的腳步,走訪花蓮錐麓古道。清晨7點,我們是率先進入起點燕子口的第一隊;傍晚5點半,我們卻是走出燕子口的最後一批。一般人往返這共6.2公里的山路,大約花7小時,我們花了10個半。因為,關於這條生於日據時代的古道遺跡,綽號「雪巴」的楊偉仁有太多故事要說。
楊偉仁告訴我們,錐麓古道是合歡越嶺古道主線保存最完整的路段,1914年,日本人因太魯閣戰役闢築從太魯閣到霧社的軍用道路;戰役後,日本人為加強治理原住民,整修為理蕃道路;1933年,則為當時台灣熱門的健行觀光步道。
若用征服心態快速登古道,恐怕會錯過許多歷史的蛛絲馬跡。在楊偉仁的提醒下,我們留意腳下步伐,果然陸續在葉片堆、道路旁,發現閃爍的小東西,那是日據時代的酒瓶碎片。
琥珀色的是麥酒瓶,天藍色的是清酒瓶,厚度約1公分,比現在的酒瓶厚上許多。楊偉仁解釋,派駐低海拔警察局的警察喝麥酒消暑,高海拔的警察則喝清酒驅寒。完整的酒瓶上頭,會印有「DAINIPPON」(大日本)及「大日本麥酒株式會社」字樣。
另一個判別日式古道的證據是「駁坎」。在錐麓古道,常見由石頭堆砌的橫切剖面。楊偉仁解說,石頭堆疊間有縫隙,不灌入任何材料,具有排水功能,這與現代生態工法也相合。
走在日式古道,寬度約1.6到1.8公尺,剛好是一座大炮可通過的寬度,日本人為了運輸武器與物資,沿等高線修築古道;清朝古道的寬度約1公尺,功能在於快速傳遞公文訊息,因此取兩點之間最短距離來修築。
來到古道中途的巴達岡,楊偉仁不知什麼時候變出一張黑白老照片。照片裡,3位日本警察和3個小娃兒站在派駐所前,入口的水泥柱刻著「花蓮港廳研海支廳巴達岡警察官吏駐在所」。望向今日的巴達岡,當年風光的警官駐在所,如今蔓草叢生,只殘留水泥地基與水泥柱。
楊偉仁勾人進入歷史情境的說故事功力一絕。在這背後,他下了不少苦功。每年他花費約萬元在古道相關書籍與植物圖鑑上,並到處聽演講。錐麓古道開放6年來,他走訪超過300遍。帶客人走,也常獨自一人領著家中土狗走。遇到不知名的植物,立刻拍照下來,再回去查閱。
沒有他的指點,我們就會與許多細節失之交臂。經過大斷崖的山洞,我們往返2次,誰都沒留意到洞裡的觀世音菩薩。「看到了嗎?祂已在這裡等你們98年。」楊偉仁幽默的說。
其實,愛極花蓮古道的楊偉仁甚至不是花蓮人,他是屏東潮州人。2003年,他離開台北,離開讓他「爆肝」的知名科技公司工程師職位,就此畫下人生的轉捩點,來花蓮迎向新人生。一落腳,就是10年。
為了一圓古道夢,楊偉仁參加國家公園登山學校高海拔訓練指導員的培訓,更考取救護執照。因為,為遊客說錐麓古道故事,也要平安把遊客帶下山去。
之所以取名「雪巴」,楊偉仁想向喜馬拉雅山的登山嚮導雪巴人致敬。如果說,雪巴人幫助無數登山客征服世界第一高峰,是天生的嚮導好手;花蓮錐麓古道的「雪巴」則用後天努力,帶領遊客穿越時空,墜入令人著迷的歷史隧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