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德聖說,《KANO》不僅是嘉農隊的成功故事,更是劇組的成長故事。來自四面八方的劇組成員,但由於理念相同,集合起來發揮整體戰力,就是第一名的團隊。
電影《KANO》最後一幕,是大船載著嘉義農林棒球隊(以下簡稱為嘉農隊)從日本返回台灣,投手吳明捷問教練近藤兵太郎:「迎接我們的會是歡呼還是失望呢?」近藤教練回答,「我們會看見風吹動一望無際的金黃色稻田。」
「我想告訴所有觀眾,無論最後勝負為何,嘉農隊已經豐收了!」寫下這句台詞的編劇魏德聖,在現實世界裡,就像嘉農隊不放棄「任何一顆球」那樣,對於夢想,永遠全力以赴。
不能妥協的團隊紀律:瞄準球,再揮棒
對於夢想的追求浪漫歸浪漫,但是魏德聖管理起多達300人的劇組團隊時,卻極其理性。執導電影《賽德克‧巴萊》時,劇組規模盛況空前,魏德聖也因此面臨了團隊溝通不良的問題。
有一位經驗豐富的工作人員,沒看過劇本就來到拍攝現場問他,「你想要什麼感覺,我直接弄給你就好。」魏德聖不接受,要求對方把劇本至少看過3遍,因為「如果團隊裡每一個人都要我下指示,那電影怎麼拍得下去?」。
有人不解,為什麼導演要堅持這麼瑣碎的小事?魏德聖只是認為,回到故事本身,才是最重要的基本功。他舉例,負責調整畫面的攝影師如果沒有消化劇情,可能會為了光線好,把拍攝移到戶外,但是那場戲設定在室內,是為了傳達隱密的感覺。「如果不了解劇情,怎麼可能掌握每一個場景的重點?又怎麼能明白每一個角色代表的意義?」
在電影《KANO》裡,近藤教練也總是叮嚀球員,「瞄準球、再揮棒。」 《KANO》故事主軸是一位深具遠見的教練,集結了不同專長、背景的成員,創下台灣棒球隊在日本甲子園比賽的最佳成績,「這不是跟一個領導者帶領團隊邁向成功的故事很像嗎?」
團隊理念一致,就有爆衝的力量
或許,故事令魏德聖著迷的原因之一,是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曾經,他不被任何人看好,希望籌資兩億拍攝《賽德克‧巴萊》,結果只募到了15萬。《KANO》片中,當近藤教練為了籌錢放下自尊,卻受盡奚落的時候,魏德聖彷彿也跟他一起跌坐泥濘裡,看不清楚前方的道路。可是,近藤教練不但挺了過來,還帶球隊打了一場場漂亮的仗。魏德聖也是,從《海角七號》《賽德克‧巴萊》,再到《KANO》,他和團隊一起努力刻劃超越族群歧見的人性光明。
他笑說,自己不是第一名的導演,團隊成員到別的劇組也不見得是最強的,不過由於理念相同,當他們集合起來發揮整體戰力,就是第一名的團隊,「唯有方向一致,才能爆衝。」
透過《KANO》,魏德聖讓所有人知道,「團隊合作最棒的價值,就是相互成就彼此。」第一次拍電影的導演馬志翔,還有那群素人演員們,好幾次都想過要放棄,卻還是彼此不斷鼓舞對方,要像嘉農隊一樣堅持到底,才完成這部作品。
即使到今天,還是有人質疑魏德聖:拍這些電影根本沒賺錢,這麼辛苦,究竟能換來什麼?
「你沒有一起經歷,所以根本不知道,創造出讓許多人獲得撫慰與激勵的電影,有多麼地滿足。多少人賺了一輩子的錢,卻沒有成就過任何一件美好的事。」
魏德聖
1969年生。從擔任片場助理開始,實踐電影夢。1999年執導第一部電影《七月天》,獲得加拿大影展特別獎;2008年執導《海角七號》,創下5億3000萬票房,獲得金馬獎年度台灣傑出電影;2011年完成史詩電影《賽德克.巴萊》。2014年擔任電影《KANO》監製、編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