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是印象派時期藝術家戴嘉斯.竇加誕生180週年紀念,全球各地自2年前就開始推出竇加相關展出。台灣則在美學大師蔣勳的策畫下,參與了這場全球藝術界的盛宴。
談到竇加,最令人津津樂道、最受矚目的並不光是油畫和粉彩,反而是具有傳奇性的雕塑《14歲的小舞者》,這同時也是此次亞洲現代美術館竇加大展中,最重要的展品。
那時,擁有文藝復興時代以來學院派美術技法底子的竇加,早已捨棄舊有的繪畫思維,反官方美展、反傳統美學,展開雙臂迎向新的美學時代。反映在他身上,顯而易見的是,創作題材的多元,從肖像畫轉向記錄著城市一角的風景。
芭蕾舞正是其一。竇加生平的創作中,芭蕾舞占了絕大部分,他從台上到幕後的舞蹈教室,企圖捕捉舞者身體律動的瞬間。他不僅記錄,甚至研究芭蕾舞者身上肌肉、線條的律動。《14歲的小舞者》正是他觀察舞者的極致表現。
首件複合媒材的藝術
竇加不僅觀察入微,在這件雕塑創作上也有所突破。他讓這位小舞者穿上了芭蕾舞紗裙,頭髮辮子尾端還繫上絲帶蝴蝶結。這在當時可謂離經叛道,以至於招來不少負評。不過,若由今日回溯,摩帝富藝術集團副總裁黃文叡表示,「竇加可以算是最早複合媒材雕塑的創作者。」而這發生在100多年前。
《14歲的小舞者》之所以傳奇,和拍賣市場及不斷被拿出來討論的真偽有關。
真假作品變歷史謎團
近10年來,《14歲的小舞者》登上拍賣場的紀錄至少10幾次,只要落槌,就是1千萬美元上下的高價成交。然而,市場上對於這件作品真偽的討論也從未斷過。起因在於,竇加生前從未授權將他的雕塑作品翻銅。
這是在他死後1918年,他的家人決定與艾柏哈工房簽約,從他遺留的80件雕塑作品中,挑選74件翻銅,每件雕塑再翻製22版。第一套成品,由藏家購得,之後的則捐贈給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爭議發生在2009年,市場上出現一批新的竇加雕塑銅像,並在希臘雅典的賀拉克東美術館及以色列特拉維夫美術館巡迴展出。這批雕像是由法樂蘇亞尼工房翻製而成,而且翻製的來源和先前竇加家人所授權的艾柏哈工房不同。原來,這和大時代相關。
當年艾柏哈工房因經濟大蕭條之故,中斷了翻銅作業。據說,工房老闆女兒與首席鑄造師隨後帶著銅模投靠法樂蘇亞尼工房。於是現在市面上的《14歲的小舞者》和竇加其他雕塑作品,就有艾柏哈工房和法樂蘇亞尼工房2個版本。
大膽畫出妓女私生活
竇加晚期還將主題拓展至洗衣工和妓女身上。貴族出身的他,卻能不帶著歧視的記錄著一個年代的角落,是最為人稱道之處。
然而,他也不單純只是把洗衣工工作的畫面記錄下來,竇加同時畫打哈欠伸著懶腰、手扶脖子的洗衣工,不是辛勤工作,卻又將女工歷經一日工作的疲累表現的淋漓盡致。
至於妓女的主題,他顛覆了西方世界向來對於女性身體唯美的形象,他把一般人看不到或不願見到的妓女生活活生生的表現出來。這些不是素描課裡比例完美、曲線精緻的模特兒,而是一個時代真實的記錄。
這次亞洲現代美術館的竇加大展雖幾乎沒有畫作展出,但現場將可透過影像與雕像,相互對照,也是一番樂趣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