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韓國最大服飾業者衣戀在台已首次展店,選在地標台北101,一次包下近500坪、連開3店,月營收約2500萬元,已達成單店獲利。明年下半年,該業者在台店數預計將達10家,展店速度超過當年的優衣庫,甚至是Zara的兩倍。
韓衣攻台,衣戀不是最早,卻最具指標性意義。1年前,台灣的韓衣銷售通路仍多在東區小店、夜市等批發市場,但現在,由衣戀帶隊,包含LG集團旗下的Hazzys、SK的O'2nd及H:Connect等,韓衣正規軍已「登堂入室」,從地攤攻入一線百貨和商圈。
國內唯一上櫃的服飾代理商、滿心企業董事長李俊良分析,不計自有品牌服飾製造零售商如Zara、優衣庫業者,過去,泛日系品牌在台市占率超過70%,近兩年則大幅衰退至50%,拱手讓給韓國品牌。
「服裝業和國家流行文化是綁在一起的,你看近年日劇,想得起來的也就《半澤直樹》,和韓國一比,影視弱、沒有話題,差太多了,」微風廣場執行常董廖鎮漢的話,透露通路業者心中的順序,已經洗牌。
分享
然而,論服裝事業體營收,衣戀只是Inditex的3分之1、Fast Retailing的一半。論特色,Zara、H&M走歐美名牌模仿款、優衣庫則以機能布料為號召,韓國品牌的迎戰籌碼是什麼?
當別人是設計好衣服後,才找代言人,衣戀是從產品研發開始,就以韓國明星為中心去發想。
如Spao的男裝線,就以Super Junior中的崔始源等3名成員為發想對象。而由於關係密切,該品牌可以事先得知藝人在連續劇中的角色與劇情,在最短的時間內,動用總部近千名設計師打造對應造型,並搶先生產供貨。
最後,當戲劇上演時,這些衣物也能做到和韓劇「同步上架」。該品牌並在購物袋印上藝人肖像,使自家服裝成為影視產品的一部分,抓準粉絲愛屋及烏的商機。
「微風願意把千坪店面給我們,就是看準我們的包裝能力,」衣戀台灣分公司營業部經理陳俊璋說。其台北101店開幕時,公司花超過3000萬元請藝人來台剪綵、吸引粉絲排隊3天3夜,「行銷費用都是現在獲利的好幾倍,」他也透露,明年6月東區店面開幕時,將包下小巨蛋辦演唱會,是國內服飾業首例。
陳俊璋說,韓國衣戀高層去年11月來台,「只看一次,就敲下5家店,要我10個月後開出來。」
他分析,韓國企業展店不求循序漸進,而是「圈地」概念,先卡到好的店面、一次簽5年,就能保證別人進不來;先確保店數,在市場上就有發語權。所以,為求以最短速度開店,衣戀不設儲備幹部、直接向同業挖角,甚至包下整棟旅館近一個月,從中國、韓國找人來支援展店。
當然,衣戀特殊的商業模式,也埋下限制和風險。
因其品牌擬人化,受藝人形象限制,款式無法做到極度流行,導致樣式選擇不及Zara、H&M豐富,論品質、客層廣度又不及優衣庫普及,加上韓星效應有其地域性,品牌發展受限。
李俊良也提醒,韓國服飾依附粉絲經濟而生,但當演唱會結束、競爭回到產品本身時,能將多少「醉翁之意不在酒」的粉絲轉化為顧客?將是韓衣風潮能否長久的關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