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器有高、低音是西洋的概念,但台灣的銅鑼是看聲音低不低沉、好不好聽,不會有音階的概念。」朱宗慶打擊樂團創辦人朱宗慶回憶,在創團之初,因一首新曲的需要,在全台灣找尋能夠做出高、低音階的傳統銅鑼,1987年,他們來到宜蘭市一間不起眼的鐵工廠。
初入林午鐵工廠,雜亂的環境讓朱宗慶無法把音樂和這間工廠連結在一起,然而當他們提出要做出有13個音階的音高鑼時,林午鐵工廠第二代掌門人林烈旗竟一口答應。朱宗慶說:「他給我那種『你敢找我,我就敢做』的氣魄。」
從14歲就開始學做鐵工的林烈旗,雖修過鐵軌、廟會銅鑼也做過不少,但要做出有高、低音階的銅鑼還是頭一遭。後靠哥哥的吉他聲來幫忙抓音準,一鎚又一鎚嘗試打出不同密度的銅鑼,最後終於定出13個不同音階的音高鑼。
兩個月後,朱宗慶再次來到鐵工廠,鑼棒一敲,聲音竟準到起雞皮疙瘩,他說:「你看到一間宜蘭路邊鐵工廠,絕不會跟才氣聯想在一起,但那鑼聲的甜美、細膩,是我走遍世界各國都沒聽過的聲音。」
林午鐵工廠創辦人之一-林烈旗 (攝影者.賴建宏)
分享
近乎固執的細膩
敲工1,000下,絕不只有999下
實際上,這家以銅鑼聞名於世的宜蘭鐵工廠,最早以打鐵為生,第一代創始人林午,因技術專精而聲名遠播,會踏入製造銅鑼卻出於偶然。一位北管樂師送來破掉的鑼請林午維修,沒想到修好後的聲音比原本還響亮,強勁的穿透力,連隔三條街的人都聽得到,打響林午銅鑼的名氣。
為抓出銅鑼的音準,林午鐵工廠設置在炎熱的戶外中庭,每顆鑼近萬下的敲製過程,也讓林烈旗耳朵出現重聽,卻樂此不疲。朱宗慶說:「他對傳統東西細膩得不得了,對做樂器的堅持,是要打1千下,絕不會只打999下的人。」
準備吃苦的決心
各種刁鑽案都接,逼出創新
除了沉穩渾厚的音色之外,來自尼泊爾的阿雪喇嘛,對林午銅鑼「用不壞」的特性印象深刻。對藏傳佛教而言,銅鑼是重要法器,但因西藏日夜溫差大,許多銅鑼在寒冬時更易敲壞,沒想到林午銅鑼不僅聲音嘹亮悠遠,一敲,就能讓上百人的寺廟都聽到報時聲,耐用的程度至今都沒有壞掉過。
如今,全台灣還在做銅鑼的工廠剩不到5家,維持下來的紛紛轉往機械化生產。但林烈旗仍堅持以傳統手工製作找出每面銅鑼獨一無二的聲音。
穿透國界的能力
台灣好聲音,國際展受肯定
林午鐵工廠可以打造出音準連朱宗慶聽了都驚訝的音階鑼,也能做出讓國際設計師驚豔,有特殊造型的鑼。2011年,有全世界最大家具展之稱的米蘭設計展,創立50週年,來自全球各地逾30萬名頂尖設計師紛紛前來朝聖,其中最具指標性的三年展中心,就掛著來自台灣的凌晨工作室與林午鐵工廠合作的《鑼鐘》。
每逢整點,這裡就會傳出一聲聲渾厚又深遠的鑼聲,在挑高十幾公尺的天花板與寬廣的大理石地面來回震盪,就連米蘭三年展中心館長坎賽拉圖(Andrea Cancellato)都稱讚:「這些作品展現出與西方世界對話的能力。」
就是這種堅持傳統精神,又敢於做出最不傳統的創新實驗精神,讓林午銅鑼非但沒有隨著傳統技藝沒落而消逝,反而站在時代的轉折點,跨進世界舞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