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七年級一步步成為企業內的「中堅份子」,八年級生也在2013年跨入職場,如何帶動他們,幾乎已成為中階主管最大的壓力源。
理由之一,是產業瞬息萬變。讓想法創新、嫻熟數位工具的新血盡快「接棒」,是所有企業與時間的競賽;理由之二,是這群人從夢想、工作態度到價值觀,都與五、六年級主管大相逕庭。當雙方頻率始終「對不起來」,共事又談何容易?
這項棘手課題,去年6月上任的台灣Yahoo奇摩董事總經理王興最是熟悉。面對超過一半員工未滿30歲的未來,帶著「父母輩」的拼戰精神,五年級生的王興形容自己重視紀律、意志力強悍、忙起來可以3天不睡覺。她如何一步步摸索出與七、八年級的相處之道,進而從他們身上學到未曾想像的珍貴課題?
近幾年,我在管理上花費最多心思的一件事,就是研究「如何和年輕人溝通」。我發現,當中最難的關鍵,在於新世代的2種特質:「說」與「不說」。
「說」,是因為他們普遍不懼階級、權威或規範,很懂得表達自身需求。例如我們公司有免費供餐和飲料,換作是當年初出社會的我,高興都來不及,但現在的實習生卻敢主動建議:「Yahoo的午餐太油了,應該改用健康烹煮!」
「不說」,是因為年輕人太習慣使用Facebook、Instagram等社群平台,反而削弱了與人面對面溝通的能力,即便持反對意見,也寧可悶在心裡。再加上這個世代普遍經濟無虞,有條件去篩選工作,也格外重視所謂「工作的意義」。一旦工作內容無法滿足他所認定的意義,主管往往連進一步溝通的空間都沒有,就先收到辭呈了。
但是,年輕人在意的「意義」究竟是什麼?這種抽象的個人體悟,很可能連他們自己都說不清楚,或是根本就不告訴你。身為主管,只能一步步引導出答案,才是長久共事的相處之道。
年輕人教會我的事:勇敢開口
分享
簡單但不容易的「4不」原則
在我們公司內部,有個為了引導年輕員工所制定的「4不」原則,或許可以提供參考。
第一,不要好為人師。30歲以下的這群人在民主環境中成長,習慣透明、對等、開放的溝通。如果主管一味倚老賣老,或犯了明顯錯誤卻想敷衍卸責,絕對無法讓他們信服。
第二,不要在有情緒的當下溝通。那種動輒拍桌子、摔文件的「教官式老闆」早就是過去式了。這麼做,只會落得「主管EQ很差」的反效果。
第三,不要公開批評或責備他們。能私下處理,就盡量私下解決。以「建議如何改善」的角度切入,溝通效果會更好。
第四,明確區隔上下班界線,不要在休息時間打擾員工。既然平常上班已經盡到責任,主管也得學會尊重他們的private ti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