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初,在宏達電子慶祝10週年與全球研發總部落成的活動上,赫然見到一個久違的身影:他是前任中國多普達首席執行官李紹唐,最近才結束在大陸4年的工作生涯,回到台灣。
「窮家小子力爭上游」,這8個字是李紹唐的故事。小學一年級父親過世後,只有小學畢業的母親靠著在飯店當清潔工,帶著李紹唐兩兄弟辛苦謀生。他從小就立定志向,一定要出人頭地,孝敬母親。
「企圖心」從此成為李紹唐身上最鮮明的標記。淡江大學國際貿易系畢業後,李紹唐進入台灣IBM。到第15年,擔任協理的李紹唐,主動問起他的老闆──當時台灣IBM總經理沈安石:「老實告訴我,我到底有沒有爬到金字塔尖端的機會?大概還有幾年?」沈安石據實以告:「你應該還排在很後面。」
一直把「總經理」當作標的的李紹唐,於是開始重新思考自己的前景,瞄準機會,終於在2年後,2000年台灣甲骨文總經理出缺時出線,攀上生涯第一個高峰。
2003年6月,李紹唐接到拓展大陸市場的新任務,升任為甲骨文中國華東暨華西區董事總經理。2005年他加入中國多普達,負責宏達電子旗下品牌手機的銷售。
今年是李紹唐進入職場25年,他第一次因為家人而稍稍放慢腳步,為了多跟年邁的母親團聚,選擇回台。採訪中,除了談到個人心情,李紹唐也分享了外商生態的變化以及兩岸職場的觀察。
談談你決定回來的心情?
掙扎了半年,到底要不要回來?自己的機會在大陸那麼好,是不是真的為了家庭要回台灣?
去的時候,我的老闆跟我談了6次,我也拒絕了6次。最後1次的時候,我跟我太太說,他真的在請我幫忙,很難拒絕。當時我就說,我需要兩個星期回來一趟,他一口答應,所以讓我沒有理由再拒絕。
我去中國4年,一直維持每兩週回來一趟,我母親不能去,她年紀大了,要在台灣看病。我的小孩不像別人的還小,他們必須在台灣完成教育(李紹唐的女兒現就讀台灣大學化學工程系三年級),我覺得家庭不該長久分開,我應盡點做父親的責任,對家人,我想彌補過去沒有做好的部份。
在中國,你最大的發現是什麼?
去管大陸,真的像去管31個國家。像我去雲南跟四川邊界的攀枝花鋼鐵見客戶,非得坐飛機到成都,再坐13個小時的火車不可。光拜訪一個客戶就這麼辛苦。
Review(檢閱)15個省份的業績,要花掉2天。什麼叫大?任何數乘以大陸的人數就是「大數」,任何數除以大陸人數就變「小數」。
對我來說,我看到的是管人不容易。我剛到甲骨文中國上班時,我問員工:「這合約什麼時候簽?」他拍胸脯說:「老闆,我7天給你搞定,帶回合約。」我說,你告訴我,這要蓋幾個圖章?第3天他告訴我要蓋26個章,其中有10幾個人出差在外。他說:「老闆,你問題問對了,我7天做不下來。」
所以,你怎麼問問題,比答問題還重要。懂得怎麼問,才知道問題在哪裡、風險在哪裡。他們常說「沒問題」,想走後門,很多人來找我說:「我跟誰誰誰……高幹關係很好。」我說那你帶他來見我,或我們去他家拜訪,結果,沒有一個人帶。
外商CEO不如表面般光鮮亮麗
除了從台灣到對岸,你另一個轉折,當然也是從外商轉到本土公司。你怎麼看外商現在的發展?
外商在台灣的發展是飽和了。假如你家裡環境不好,進外商是學習的舞台,因為沒有背景也進得去,進去以後可以靠表現往上爬。
我在外商做10幾年,外商的CEO看起來光鮮亮麗,但不一定比本地公司好。外商的優點是很有組織,流程很完整,可是本國公司裡,CEO決定就做了,在外商卻沒什麼決策權。市場策略、定價,都是國外訂的,你只是去實施,沒得談。
還有,外商的老闆永遠在換。You never know who is your boss next year(你永遠不知道明年誰是你老闆)。但本國公司裡,你看,施崇棠、施振榮……,就是他們。
不過,外商的資源還是比較多,本國公司比較省。本國公司覺得這麼多人就要做這麼多事,外商是:這個案子打不下來,好,從美國、歐洲大批人馬進駐台灣幫你的忙,完成這麼一個專案。這是外商與本國公司的差異。
如果現在進外商的機會少了,外商也不能像過去擔負培育大量人才的角色,對你們這群在外商界打滾很久的經理人,衝擊是什麼?
在大陸的外商專業經理人現在以台灣人、新加坡人、香港人居多,但慢慢的,在大陸的中國人會起來。這還要一些時間,因為他們的integrity(道德)還不夠好,外商在挑接班人時是滿嚴謹的。
很多和我同一代的外商經理人都退下來了,他們把自己的知識貢獻給企業,或是當顧問。很多人做coaching(教導),或是價值觀慢慢有了改變。
像今天回台灣,我叫副總,我的心態也要調整,就看你要的是什麼。我要陪陪家人,這是自己的選擇:“get together”的價值,遠高於去賺很多錢,兩者是不能比的。沒有人比你自己更了解你在做什麼。
別搞不清楚就往大陸衝
比你們年紀小5或10歲的這群人呢?他們的機會多不多?
我覺得不多,因為大陸人學習能力很快,台灣有什麼,大陸幾乎是同步。尤其大陸的書價只有我們三分之一不到,我在那裡也讀很多書。
現在想去大陸發展的年輕人,你會給什麼建議?
對那裡要有些基本認識,不是糊里糊塗就走了。你應該去收集區域性的資料,研究那裡有什麼特別的文化風俗或語言。
第2,一切要歸零。不要以為我在台灣多跩,那裡東西怎麼那麼便宜?不要再想過去台灣怎樣,這裡怎樣。
第3,最好是透過台商或外商派去那裡工作,當作第一階段的認識,不是一下子就去了。
第4,最好的方法,就是去那邊念書,打入當地生活圈。假如不了解他們的文化,很容易講錯話,傷到別人自尊。
第5,要有一技之長。要做人家需要你的、互補性的事。中國現在需要什麼人才?如果是祕書,誰會需要你?連買個麵包,當地人都比你知道哪裡好吃、哪裡好買。
還要有耐心,沒有耐心不要去。因為等任何東西都delay。台灣的計程車,在下面排30分鐘沒人坐,大陸是我們等計程車2、30分鐘。很多事情沒有順序,你必須很有耐心地在那裡等。
適應力也要強。我在上海,襯衫洗一洗半年就變黃了,因為水質的問題。但這些你都不能抱怨。
不斷檢視自己,並積極以對
這次採訪你的感覺,跟4年前很不一樣。你怎麼看待年輕時一心想當上總經理的企圖心跟執著?
大學畢業我就希望我能做到總經理。當你做到時,你發現就是這樣了,我學的也很多了,在這時候,我要取捨什麼?
在你年輕時,你一定要shoot for(瞄準)一個總經理的位子,不斷往上爬。當我爬到了,不是說不要,而是我媽媽年紀大了,想多陪她一下。我不會因為陪她而不積極做事,我現在還是每天7點多上班,這跟以前的aggressive(積極)是一樣的。
但現在每週日,我可以帶全家人一起去吃飯,逛逛市場,不像以前在大陸一個人只能打球、閒晃、看書。
工作25年後,看過職場上那麼多起起落落,你的心得是什麼?
年輕人要找到喜歡做的事,不管是學攝影的、學美術的……。第1,你的興趣是什麼?先找到你的興趣,找不到,就拿一支筆、一張紙出來畫,開始brain storming(腦力激盪),哪怕最後寫了4項,畫成1項,那一項就去做,不對再來修正。
一個人一生中,每一、兩年都要revisit(回顧)自己,你到底要什麼?我在甲骨文時,告訴自己一定要做滿5年。第5年時我重新檢視:未來外面市場需要什麼人才?我發現「無線」是未來,剛好多普達來找我,所以我選擇了它。
幹了2年,我覺得我已經工作25年了,小孩都大學了,是不是還要這樣家庭分開下去?我覺得應該回來一下。說不定一、兩年後,我又回去,我也在思考。人要不斷去想下一個move(改變)在哪裡,不是一定要追求總經理,而是你想做些什麼事?
人找到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在這個平台上,你的talent(天份)跟gift(天賦)就會出來,一旦它們出來,錢財自然就來。Find the job you love(找到你最喜歡的工作),是給年輕人最重要的建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