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不景氣讓台灣出口衰退,卻有一項產品出口大幅成長,光是今年前三季就達過去五年出口總量的二十倍。第三季出口量高達一萬七千三百四十四公噸,更是去年同期出口量三十四公噸的五百一十倍之多。
這項產品是米,以台灣米每公噸一千二百美元的離岸價格(編按:船上交貨價格)計算,台灣米比同樣條件的美國米價高九%、比泰國米價高逾七成,甚至是越南米的二.四倍。這是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開放稻米進口以來,第一次大量出口。
更難得的是,台灣米是賣往日本、美國、澳洲等農糧強國。這些國家願意付出更高的價格向台灣買米,讓台灣能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開放各國低價米進口之後,也能夠走出台灣、行銷國際。
為何台灣米能夠走上國際?背後是一段段台灣米農不再看天吃飯的故事。他們不再看進口米的臉色,有人替米健身,扭轉稻米結實纍纍就是好的迷思;有人用法國人種葡萄的方式來種稻米,用最專業的方式種出台灣最貴的米;還有人回歸自然栽培法,種出健康的有機米。
這些人用出口的成績證明,台灣農業不是沒競爭力,而是願意在一個被認定是黃昏的產業,突破與創新才是最難的。
聯米總經理劉德隆 》幫虛胖的米健身 打進最會吃米的日本
誰說稻穗沉甸甸的往下垂才是好?其實米也能減肥、健身。
在台灣,就有一個米的健身教練,他花六年時間,幫每株稻穗減去多餘的碎米粒(編按:一粒重量低於二十毫克的白米 ),集中養分鍛鍊剩下的每一粒米,使整株稻穗變輕,每粒米的質量卻多出三毫克。今年這粒米打開外銷市場,進入日本與澳洲,幕後的健身教練,就是聯米企業總經理劉德隆。
七月,酷暑,彰化縣埤頭鄉下的田埂小路塞滿農人與卡車,這裡是台灣最大的米倉,劉德隆抓起眼前一把稻穀,挑出一粒直徑五公釐的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