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因幸運而故步自封;不因厄運而一蹶不振。
真正的強者,善於從順境中找到陰影,從逆境中找到光亮,
時時校準自己前進的目標。
——挪威民族戲劇之父易卜生(Henrik Johan Ibsen)
關於第二專長的力量有多大?看看丹‧布朗(Dan Brown)的故事。
寫出暢銷小說《達文西密碼》(The Da Vinci Code)一炮而紅前,丹‧布朗曾經是創作歌手,後來回到故鄉母校當一名高中英文老師。
有一年,他到大溪地度假,讀完小說《末日追殺》(The Doomsday Conspiracy),他認為自己可以寫得比作者更好,於是開始嘗試寫作。
結合涉獵過的密碼學、科技、宗教,丹‧布朗愈寫愈有心得,乾脆辭去教職,專心創作。這樣過了幾年,雖然前3本小說成績平平,但《達文西密碼》一推出就大受歡迎,登上《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暢銷書榜第一名。這本書被拍成電影,翻譯成40種語言版本,還名列有史以來最暢銷的小說之一。
寫作本來只算丹.布朗的第二專長,連他自己都沒想到,後來竟然改寫人生,讓他從高中老師成為舉世聞名的作家。
丹.布朗的故事,當然是個戲劇化又少見的例子,然而在這個不安定又高風險的年代,確實,多一項專長就等於多一把寶劍,更容易讓你在職場叢林中披荊斬棘開出新路,也更容易創造人生不同的可能。
進可攻、退可守的有力籌碼
簡單地說,「一技之長就夠用」的時代已經過去,「雙重專長」甚至「多重專長」才是王道。用舊專長防守目前疆域,新專長攫取未來機會,是上班族想立於不敗之地的必備策略。
最近104人力銀行彙整企業人資給上班族的5大保飯碗原則中,「培養自己的第二專長,以免突然被裁員」的比例就高達42.3%。
日本管理大師大前研一則早就提出「π型人」概念(見第106頁),一個人至少得具備兩項專業才能站穩腳步。在無法逆轉的困境中,「不要為打翻的牛奶傷心」,不如積極學習,培養不被淘汰的DNA。
台灣大學化學工程學系教授呂宗昕在新作《π型人——職場必勝成功術》中,更進一步指出「π型人的職場優勢」。呂宗昕自己就是個「π型人」,兼具化工與材料雙學位,留學日本與美國,精通英語與日語。他指出,具備第二專長一方面可為個人加值,提高自己的「不可取代性」,降低被解聘的風險;另一方面,即使要換跑道,也更能凸顯自己的「獨特性」與「潛力性」,讓對方驚豔,提高成功機率。
相信沒有人會懷疑多一把刷子的必要性,但很多人共同的疑問是:我不知道方向在哪裡?要怎樣快速建立?
首先,興趣就是你最好的盤點線索。
第一步,可從興趣著手
代理法芙娜(Valrhona)巧克力的法雅實業經理陳雅雄曾是金融業高階主管,現在很多朋友羨慕他脫離哀鴻遍野的金融圈,但回溯到事業的起源,其實是從他對巧克力的深深愛好開始。
2005年,陳雅雄到巴黎旅行,意外在凡爾賽宮旁的小咖啡廳吃到一塊頂級純巧克力,驚為天人,回國後開始認真研究巧克力的各種學問,「只要買得到的中英文巧克力書籍,我都買來看,」他說。
從不吃甜食的門外漢變成巧克力達人,原來只是一場美麗的意外。不過,5年多前陳雅雄決定轉業,這些專門知識立刻派上用場:既然自己這麼喜歡巧克力,何不試著代理產品?
透過優異的外語能力,及過去在金融圈培養的交涉長才,陳雅雄很快地與法芙娜亞洲區代表聯繫上。經過半年書信往返,以及親自到法芙娜位於法國里昂總公司面談,陳雅雄以「內行」與誠懇態度說服對方,終於拿到台灣代理權,開發出另一塊意想不到的天空。
補教界的名師李奇,最近多了新身分「電影導演」,而且初試啼聲就以《歧路天堂》一片拿下400萬元國片輔導金,也同樣是從25年都沒放棄的興趣出發。
念台大時,李奇就是電影社社長,後來雖然投身補教,但他始終沒有忘情電影,還跑去英國修了一個比較文學的學位,加強自己對戲劇的掌握。
等到杏林子事件、高捷外勞事件爆發,終於觸動李奇付諸實現的念頭。原名「黃皮膚」的《歧路天堂》以在台外勞生活為主軸,李奇為此成立電影工作室,執導演筒完成第一部作品。「我不會是一片導演!」他笑著說,顯然非常滿意新角色帶來的成就感。
除了興趣,工作上遇到的困難,有時是另一個觸發的管道。像新竹的常在國際法律事務所律師范銘祥,會從公務員當上律師,最初只是為了解決日常工作的難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