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膽質疑,必須先敢說:「No!」
兩百年前,在大西洋的這一端——歐洲,另一個人物也同一天在英國誕生,這個人用他思索的科學理論,徹底顛覆數千年來人類對自己的定位。
他是提出「演化論」,形成人們今天所熟知「適者生存」概念的創造者:達爾文(Charles Darwin)。
金融海嘯過後,今年從美國、英國到澳洲,全球都在慶祝達爾文兩百週年,包括將在今秋上映、記錄達爾文的電影「安妮的盒子」。兩百年後,重新看達爾文,生命適應複雜度的壯觀,一如地球上物種的多樣難測。
達爾文不只是生物演化論的開創者,在多變的現代世界中,其學說的運用從分子生物到基因工程,他的思維也為歷史、哲學、心理學帶來深遠影響,一再演繹,兩百年後依然是顯學。
兩百年後重看達爾文,美國《新聞週刊》(Newsweek)說,「達爾文人格中最吸引人的面向,莫過於他的質疑精神(questioning spirit)。」
達爾文曾說:「無知者比有知者更自信。只有無知者才會自信的斷言,科學永遠不能解決任何問題。」
金融風暴的奇襲,一如自然環境的殘酷,人原本就無所依,但越是這樣,「人更要掌握自己的生命,」中研院史語所人類學組助理研究員王道還說,生物在逆境中,必須靠彈性、變化才能生存下去。
在達爾文著名的物種「生命樹」原卷上,細膩畫著物種分枝演伸圖上,開頭寫著就是「I think(我思)……」。二百年後,我們重看達爾文,究竟該思索什麼?
打破上帝造人神話 掀起科學與宗教戰爭,至今未止
對應達爾文一生,他勇於突破生命極限,自我探索、自我實踐,不受大時代環境設限,那股生之勇氣,更讓美國《新聞週刊》喻為當今最有價值的「自我錘鍊者(self-made m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