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書市分析
毫無意外地,2008年歐美書市暢銷榜和財經雜誌推薦榜,全面被籠罩在金融風暴的暴風圈中。
在《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美國《商業周刊》(Business Week)、《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和亞馬遜書店(Amazon.com)的年度商管選書中,共有7本與金融風暴和經濟議題相關著作入列。專業背景各異的作者,包括銀行家、經濟學者、法律學者、投資顧問和經濟評論家,紛紛從各種角度分析這「經濟大蕭條以來最狂暴的經濟危機」,提出警醒人心的建言。
《萬億美元蒸發》(The Trillion Dollar Meltdown,暫譯)在2007年底二次房貸危機初現時就出版,搶得頭香;《壞錢》(Bad Money,暫譯)則同時盤據《紐約時報》和亞馬遜書店暢銷榜;《推促》(Nudge,暫譯)從行為經濟學觀點,討論政策如何能避免成為經濟問題的幫兇;《高盛傳奇》(Partnership,暫譯)則描述高盛(Goldman Sachs)的百年歷史,以及該公司如何憑藉速度和創新,成為風暴下受創最小的華爾街大型投資銀行。
的確,「創新」和「速度」是企業存活的不二法門,艱困時刻尤其得「出奇」,才能「致勝」。哥倫比亞大學教授(Columbia University)阿瑪‧拜德(Amar Bhidé)《冒險經濟》(The Venturesome Economy,暫譯),談的就是企業如何用速度感和創新力突圍成功的方法。
而網路,是企業行銷創新的新樂園。網路調查機構Forrester兩位研究員和《維基經濟學》(Wikinomics)作者唐‧泰普史考特(Don Tapscott),分別推出《網路狂潮》(Groundswell,暫譯)和《數位世代》(Grown Up Digital,暫譯)。《網路狂潮》提出5種常見的企業網路發展策略,直接而實用;泰普史考特則從社會趨勢角度,分析網路世代的行為模式和影響力。
影響成功的力量,究竟是天賦?還是後天環境和練習?一向以敏銳觀察力著稱的作家麥爾坎‧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在新書《異類》(Outliers,暫譯)提出這個難有定論的問題,而他的答案是「人定勝天」。
進入哈佛商學院,普遍被視為「成功」的象徵,但念完卻找不到實習機會的記者飛利浦‧布若頓(Philip Broughton),寫出了高牆裡的內幕——為什麼要念哈佛?念哈佛就等於成功嗎?對傳統菁英商學教育提出反思。
「聰明」會帶來個人成就,但是否必然為社會整體之福?對照去年金融風暴,始作俑者不乏長春藤名校畢業的「聰明菁英」。答案似乎呼之欲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