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上學的一天是這樣開始的:圓頂的門慢慢開啟,陽光一吋吋透進來,照亮了坐在電腦前操控程式,及合力將一層樓高的天文望遠鏡對準太陽的四個孩子。他們是蘭潭國小的天文小子。
每個從蘭潭畢業的孩子,都認識望遠鏡的基本構造,並知道如何用來觀星。這些是每天觀測太陽黑子的蘭潭天文小子。(商業周刊 攝影‧張家毓)
過去十年,每天早自習,蘭潭國小都有一群會操作大型天文望遠鏡的天文小子,在天文台記錄太陽黑子的活動。
蘭潭全校包含幼稚園的孩子,每學期都有兩堂天文課,不用到台中科博館,就能透過校內星象廳的星象儀,投影在蒼穹似的天幕,認識四季的星空,學習望遠鏡的構造與操作。
訓練科學能力 這裡每個孩子都能做研究
「人類科學的發展,從數學和天文開始,從古代的立竿見影,到現代的人造衛星。如果,我們的孩子其中出了一、兩個居禮夫人、天文學家,那我們就滿足了。」蘭潭國小天文課的靈魂人物,退休老師李榮彬說。
夜間來學校,對孩子吸引力特別大。二○○三年,七萬三千年才一次的火星大接近。現就讀蘭潭國中三年級的王弘學,仍記得小學三年級的他,好喜歡晚上來學校,很刺激又不用在家睡覺,還能在天文台看一整晚的火星。
老師眼中沉默的他,主動報名火星研究,整整一年晚上留在學校上天文課,並透過天文望遠鏡,手繪一張張火星地表。四年級時,更用「我要來捉你了——火星地表的觀察與研究」,奪得全市科展第三名。
天文,是門最古老又最尖端的科技,「容易入門,但解決一個問題,又發現一千個問題!」教授天文課的黃傅俊老師笑說,孩子會發現許多許多的問題,希望能一一解答,從這過程當中,增強了他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研究能力。
在蘭潭國小,每一位學生都能做研究,高年級的科學專題研究課上,孩子像科學家似的從找題目開始、釐清變因、進行實驗設計及操作。
他們探索的主題無奇不有:有人研究鋼彈超人,自己設計彈道、自製發射台,研究彈簧什麼樣的緊度、長度會影響射程;有人研究摺紙青蛙,紙質、厚度、蛙後腿的長度、體型的大小、按壓的位置等變因,如何影響青蛙跳遠的距離……。
這些成果會在走廊上公展兩週,供全校師生投票,決定誰參加未來的科展比賽。研究紙青蛙的其中一個孩子,學科成績掛車尾,但因為科學研究,他第一次出去比賽,並得到全市第二。
激發探索熱情 畢業生進中學後創天文社
去年推甄上清華大學資工系的張正朋,自從國小三年級參加學校的天文活動,就迷上了天文望遠鏡,「每天早上看圓頂打開,我想知道那個能看多遠。」張正朋的眼睛在發光。
這份探索的熱情,就是科學研究源源不絕的動力。他每天早自習,爬到天文台,觀測和記錄太陽黑子變化,累積三年的資料,探討太陽黑子是否正進入極大期,進入輔仁中學,他又創立天文社。從倉庫裡挖出十年前的舊望遠鏡,動手改造。他想研究的主題,是計算星團年齡,根據書上說,不同年齡的星雲會出現在主序帶上不同位置。
張正朋創立輔仁中學天文社時,「連大學用書都讀,為了瞭解星雲演化與性質。」為了觀測,還要學習天文攝影,並用天文軟體分析星點亮度的模組、光度分布,他認為自己的熱情,跟他在蘭潭國小每天自己動手做觀測紀錄有關,他很自豪:「我們自己做,不會只是用到別人的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