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Google「更多」的連結-等待答案勝於主動提問
2006年,我剛接受Google的委任,成為Google台灣工程研究所的負責人。上任後,我認真檢視Google台灣網頁,看看我能做些什麼。
結果我驚訝地發現,幾乎全世界的Google網頁都有「更多」這個連結功能,獨獨Google的台灣網頁沒有。
這時候,我腦中閃過很多問號:「是不是Google不重視台灣?」「會不會因為中共打壓?」,甚至懷疑「我該不該向Google總部提這個問題?」
花了一周時間,我和剛剛到任的工程師互相討論,嘗試為「為什麼只有台灣Google沒有『更多』的連結功能」尋找答案。最後,我們下了一個謹慎的決定,就是直接去問總部。
終於兩周後的某一天,利用在總部開會的機會,Google台灣第一工程師提出了這個疑問,總部的人講了一個名字,說:「你直接去找他就行了」。於是,台灣第一工程師直接去見這位負責「更多」連結功能的工程師。
聽完問題後,那位工程師一句簡單的話就為這個狀況做出合理解釋:「因為沒人提啊!你們提出需求,我立刻就做。」於是,台灣Google網頁的功能終於與全世界Google平起平坐。
「沒有人提,就沒有需求。」原來,不是什麼特殊因素,只是我們自己想太多了。
小故事大啟示:
在Google非常扁平化的組織中,如果沒有人提,就沒有需求,這個「更多」事件,為傳統上習慣等待答案勝於主動提問的台灣人上了一課。要融入Google文化,就必須對所有事情都主動、清楚地表達需求,而且要直接去找那個人,告訴他你的需求。
這事情也讓我體會到,我們經常以為我們了解自己,也了解別人,其實不然。要創造滿足別人需求的服務,先要了解這個世界,而了解別人,先要從了解自己開始。
因此,我很喜歡問台灣Google的三十多位工程師一個問題:「台灣東西有多寬?」大多數人都眼珠子轉了轉,回答不出所以然。事實上,台灣東西寬度僅140公里,如果有一條平坦公路,一小時車程就可穿越台灣。
我問這個問題的重點不在聽答案,而是希望我的團隊能在思考問題前,先了解自己的生活周遭,嘗試從最熟悉的地方找出差異性和需求,才能面向全球去競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