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銷作家 九把刀╳創意效率
每日的工作習慣
每天的時程表大致如何?
盡量睡飽、盡量晚睡!
用什麼工具來管理時間表?
Mac電腦內建的行事曆,可以在Google日曆和手機上同步更新。
工作的黃金時段是?
夜晚比較容易沉澱下來,大概21:00能開始進入狀況、有時23:00會進入疲憊的撞牆期,撐過去之後就能漸入佳境。
目前在鑽研哪方面的知識?
與電影有關的知識。
累積很多壓力時,如何排解?
打棒球,每周四不管再累,一定和好友去打擊場比賽、抒發壓力。而且,勝利可以帶來100倍的快樂。
幹勁的來源是?
熱情,以及「不想要當一個做不到的人」的自我要求。愈困難的事,完成了第一次,就可以說服自己完成第二次。
座右銘是?
「人生就是不停的戰鬥!」
曾連續14個月每月出版一本新書、嚴格要求自己每天生產5000字小說的九把刀,至今已出版近60本實體書。雖然近幾年跨足拍電影,拍攝延宕了半年,但走過這段青黃不接的過渡期,九把刀竟又傳出要發新書的消息!
這次,他只花了10個星期,完成10萬字的小說《精準的失控》,伴隨電影開拍帶給大眾驚喜。「沒有放棄快樂,才會得到效率,」九把刀表示。
每天寫作3小時,隨時切換至工作模式
一般人聽見九把刀驚人又規律的文字產量,總不免好奇他的時間管理之道,但九把刀只是意味深長地提出一個反思:「人總得要一直處在很忙的狀態下,才會覺得手邊的事情有所進展。」
很多人一旦處在空閒狀態,不自覺地就會浪費很多時間,但是對於「沒有上班時間」的九把刀而言,寫小說比做任何事都容易。長年下來,藉著嚴格的自我要求,無論白天或晚上,即使熬夜,他也規定自己每天挪出3小時,寫出3000字;狀況好的話,則可以額外產出2000字。
日積月累之下,如今九把刀隨時都能輕易進入工作狀況。他特別喜歡在演講活動結束後、搭乘高鐵時寫小說。對他而言,演講就像在對讀者表演,演出後得到掌聲的喜悅,加上緊繃過後的完全放鬆,是寫作最順手的黃金時段。
笑稱自己閒不下來的九把刀認為,所謂「時間管理」,與其說是利用零碎時間做事,不如說是拚命將空閒時間填滿的一種焦慮感,因為人一閒下來,反而容易發慌。 很多人通勤時會在車上打盹、閉目養神,他卻喜歡在這段空白時間裡,打開筆電寫小說,甚至用手機上噗浪(Plurk,微網誌社群平台)和讀者互動溝通,一方 面是為了把時間填滿,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自己陷入疲倦狀態,影響到後續工作時的精神狀況。
前陣子電影拍攝延期,意外多出幾個月的空檔,他靈機一動:「不如拿來寫小說吧。」於是他迅速將盤旋在腦海中的小說拆解成5個部分,每個部分都是先用一星期構思劇情、再用一星期寫下來,最終只花了10個星期,就完成10萬字,趕在電影開拍前出書上架。
固定周四打棒球,抒發壓力、保持快樂心
除了寫小說、拍電影之外,九把刀也寫部落格、演講、當老師。「任何事分開來看都很快樂,一旦合在一起做就很累,」九把刀提起自己在鄉公所當替代役時的可怕 經歷,曾在兩個月內跑了50場演講,導致他日後規定經紀人,一個月只准接4場演講。畢竟,再怎麼喜歡演講,過了頭終究會疲乏。
在寫作、外務與私生活之間,九把刀自有一套平衡哲學。每到周四,他都會排開所有工作,到打擊場和朋友打棒球,紓解壓力。「最開心的是,我從來都沒有放棄過快樂,」他自豪地說,壓力大時,就看看漫畫電影,用浪費時間的方式充電、以沒效率換取更多效率。
了解自己,提升團隊效率
隨著事業版圖的擴張,九把刀與人合作的機會增加。寫小說只要一個人工作,拍電影卻是和一群人工作,因此,溝通的效率也是他目前努力學習的課題。他認為,要在大量的會議中保持溝通的效率,最重要的是必須「清楚知道自己要什麼」以及「了解自己的長短處」。
要故事好看,有時必須放棄自己所愛的情節橋段,而素材取捨的果斷,正是一門大學問。唯有清楚自己要什麼,才能知道這時候該堅持什麼、該放棄什麼,「據理力 爭,才是真的在意。」至於自己不擅長的領域,例如拍電影演員的服裝造型問題,九把刀則會直接說出自己心中抽象的概念,之後便交由專業的人處理,寧可等到具 體的素材擺在眼前,直接進入下一階段討論,也不願陷入膠著的會議,浪費時間。
「期待是生活中很重要的部分。」不管遇到多大的低潮和瓶頸,九把刀始終認為,對未來的期待是一種調劑。在寫作的撞牆期,想像新書造成的廣大迴響、期待即將上映的強檔電影、在甜蜜的期待中倒數工作的結束,是他一路走來,始終愈忙愈快樂的動力。
我的效率工具
1.手機+電腦+內建行事曆:用Mac電腦內建的行事曆排行程,可以同步連結手機和Google行事曆,隨時隨地都能確認行程。
2.以顏色分類的檔案夾:養成在網路上看見有趣的素材,就順手存檔的習慣,並且用顏色區別屬性不同的檔案夾,分類存放靈感、創作素材、諸家名言,以及寫部落格專用的圖片等資料。
3.筆記本:隨身攜帶兩本筆記本,一本記小說靈感、一本記錄電影的素材。由於寫字的速度比打字慢,可以更充分地思考,而且能拉出非結構式的圖形、線條,能讓思緒更靈活。
※延伸閱讀:
‧工作者的「終極型態」:更有效率地工作、更有時間玩
【完整內容請見《經理人月刊》八月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