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聖經》〈創世紀〉中有個故事是這樣的。當時世界上的人類說話口音、使用的語言都一樣,他們決定共同搭建一座通往天際的高塔,讚頌人類的偉大。
看到這樣景象的耶和華,認為人類一旦完成計劃,就會為所欲為。為了不讓人類過於自信,祂決定變化人類的口音和語言,使他們分散各地,高塔因而停工,它也因此被稱為巴別塔(Tower of Babel)。這個故事為人類何以說著不同語言及操著不同口音,提供了一種宗教性解釋。
隨著英語被定義為國際性語言,能操英語的人口確實愈來愈多,美國《新聞週刊》(Newsweek)指出,包括以英文為母語的4億使用者在內,目前約有40億人口使用英文,佔全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二。
在非英語系國家,學習英語則成為一種必備能力與壓力,像日本最大的網路商城「樂天市場」計畫把英文列為公司官方語言,即將進軍台灣開分店的連鎖成衣「優衣庫」(UNIQLO),母公司迅銷服裝要求員工必須拿到英文多益測驗(TOEIC)700分以上成績,並把這點納入員工適任性評估中。
然而,對絕大多數以英語為第二語言的使用者來說,到底要記憶多少字彙才夠表達自如?這恐怕是從學習第一天就揮之不去的夢魘。於是,法國人內里埃在2004年創造了一個新字彙“Globish”──它指的就是以英文為基本架構的「簡化版英文」。
Globish將成下一個全球通用語
內里埃1990年代在IBM工作時,常到日本、韓國等地出差,他注意到,當他在和日、韓客戶交談時,比起英文是母語的英美人士,反而更有成效。
「母語非英文的人,彼此交談所使用的,是一種聽起來像英文的英文,」內里埃表示,在發展中國家,這種所謂「低咖啡因英文」(decaffeinated English),使用的是簡化的英文表達方式,重點在於傳達想法,因此他創造出“Globish”這個由Global和English合成的複合字。
“Globish”有一些使用重點,包括句子結構簡單、不使用笑話或隱喻、運用基本但正確的英文文法,以及使用1,500個由內里埃揀選出的英文單字,就足以應付商業往來。英語字彙可以簡化到什麼地步呢?以“nephew”(姪子)為例,便說成“the son of my brother”(我兄弟的兒子)。
的確,在以溝通為目標的前提下,能「聽懂」和「說」最重要,其實不需要用到太難的英文,這也正是“Globish”強調的精神。
【全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Cheers雜誌》119期;訂閱天下雜誌群知識庫;訂閱Cheers雜誌電子版】
|